朱利在新世纪企业清华大学高峰会上的发言

[关闭此文章]


  ----资本问题中的知识问题

  朱利:非常高兴能参加知识与资本的对话,参加这个会议之前,我也很感谢吴教授和樊教授做了很精采的发言。

  参加这个会议,我也想了到底做个什么样的发言,我想知识与资本的对话,证券市场发展到现在,不管人们怎么去评论它,到底是前进的步伐快还是有一些不好的东西,怎么样去完善它,我们觉得,证券市场另外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最缺乏的东西就是产品。中国有五千万的股民,从我们证券公司的每个营业部,银行证券公司也有二百三十万股民,但是在这些股民当中,真正有指定交易的,真正有交易量的股民,还是只能占一半。为什么这些股民没有交易?很大的问题,除了制度上的建设以外,还有就是产品的创新,产品的构造,这些股民愿意参与到资本市场来,开了个户头,存了一笔钱,但是没有更丰富的产品供他们交易,对企业来讲也是这些问题,对券商,没有更多的产品给他们推出来,供他们选购。从产品的问题来讲,既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一个资本市场,知识和资本的对话的问题。所以今天的话题,涉及到了一个很高深的自然科学的理论,还有对计算机的应用。从国外来讲,有了很广泛的发展空间。清华大学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创新的工作,具有很厚的功底。

  今天有几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从七十年代以来,金融工程的飞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对于金融的要求,对于风险的防范,有了很大的需求。研究金融的历史,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这一段是一个变化非常深的时期,对西方的金融有着很大的影响。面对九十年代以来,金融动荡,如何加强防范风险,金融工程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诞生出来的一个崭新的学科。金融工程既包括创新性的金融工具,金融的设计,发展和运用,对很层次的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对企业来讲,对金融机构来讲,回避汇率风险的需求,还有回避利率风险,这个都是在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的中期,在金融的体制上的变化,对产品的深刻的需求,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以后,金融工程的产品规模也是越来越大,从期货、期权,规模也越来越大。虽然研究工具的产品和运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因为回避利率和汇率的风险,这个需求还是远远大于研究工具本身带来的风险,所以它的市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我们有个统计,从1995年,产品从1960亿美元,增加到98年3620亿美元。金融机构为企业也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递减的工具,为市场的投资者创造越来越丰富的产品,年代的发展已经为企业为客户提供最好的的服务的手段,来自金融机构延伸产品的相关的收入在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投入比重也明显提高。国际上金融工程的迅猛的发展,对金融工程的理解,有一个广义的理解。一般来讲,金融工程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讲,狭义的概念来讲,金融工程就是对于金融企业的风险的管理,主要指金融机构为管理风险进行的新产品,主要是延伸工具和个各种各样的风险管理模式的设计和开发,从这种理念出发,一直到现在为止,国际上对金融工程的理解,核心任务仍然是开发风险管理的产品,也是为金融机构避开市场的风险创造一个有力的工具。从更广义的概念来讲,金融工程超出了风险管理的范围,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这就是一个更广义方面的概念。

  我们想,这种狭义的概念,对金融机构来讲,对企业来讲,对金融工程的建立、初始和核心作用有了主要的了解。但是从广义来讲,对于当前的证券市场,对于管理层放开对产品创新的种种制度上的限制,我想这个广义的对金融工程的理解,对我们现在的意义可能更深刻一些。

  第二个方面是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来自金融中的核心作用是局势工人的金融工程使得风险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从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序中也可以看到,我们防范金融的风险,过去最主要的是强调制度的问题,通过大量的数学技术的应用,统计学、物理学还有计算机科学的技术上,在风险产品开发中得到大量的运用,通过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的防范,到制度的建设,到产品的创新,从一种理论上的概念,一直到精确了能够量化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另外就是市场化,我们市场化的改革,现在大家有一个问题,越改革腐败就多一些,金融的风险释放量也就大一些,在计划体制的情况下,什么都可以控制了,市场挤入小一些,风险也小一些。原来只能在内部解决的或者承担的风险只有通过市场来解决,市场化的改革既创造了风险,但是通过市场本身也可以吸收这些风险,这也是金融工程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示。它用延伸产品,能够将金融风险可以通过市场对冲来解决。第三是产品化,包括标准化的产品,和每一个产业订身制造的个案化的产品,具有标准化的大批量的产品,又有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风险,设计出的个体化的产品。同时,由于金融风险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所以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定价的角度上,通过模型来模拟风险,模拟市场运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是高科技和资本的结合也越来越深刻。

  金融工程主要用于市场风险管理,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信用风险,过去以制度规章为特征的信用风险管理转向了产品创新和量化管理,这也是金融体制改革走到一定的过程中的问题,过去加强制度化,订立规章制度,加强法律的建设,另一方面也看到市场的发展,使我们把高科技引入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来,引入到金融机构的产品开发上来,使这种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三个方面,金融工程与产品创新,金融工程表现在产品创新和量化,金融的技能和高科技的结合,金融工程被称作是金融领域的高科技,实际上就是把我们的金融经验和高科技很好地结合,来创造一种为市场有需求,为客户所接受的一种产品。这个金融工程主要是产品的开发,已经由风险管理扩展到规避管制,获取利润,涉及到大量的银行,很多产品的设计的专家,象大国外的大量的投资银行内部,都有很多的设计产品的部门,他们每天都在根据市场的变化,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地创造这些产品,开发这些产品。产品创新的动机,已经从风险的管理扩展到市场的很大的一些方面,规避管制、合法避税、市场进入和加强竞争优势等方面,有些地方的金融机构设计一些产品,可以进入到一个市场。美国的一些投资银行,在一些非开放的市场中,设计出来一些产品权证,使市场进入的问题变得不是那么重要。所以说金融工程和产品创新是为产品创新展开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当然了,使用延伸工具也有一些风险,这个方面世界上也有不少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说了。

  金融工程的在中国的应用,也就是第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回避风险的迫切需要,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企业缺乏相应的避险的工具,使企业没有能够做适当的风险管理,造成一些大的风险。这方面的案例有金融危机方面,由于日元的汇率,还有泰铢汇率的变动,包括欧元从开始到现在,一年多的走势也是变化很大,很多企业都存在汇率的问题,没有一个很好的工具帮助他们,这样给中国的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第二个方面,对于进入WTO,企业更需要自身抗风险的能力,由于进入WTO,政府对企业的这种政策上的支持,王西山在处理广东事件的很有名的一句话说政府提供的一些保证,以后就不起作用了,这些企业该倒闭的就倒闭,很多海外的银行看到有省政府的承诺,才对广东国际汽车公司贷款的,以后这种政府的支持,直接的支持,不会很多了。这样的话,企业需要自身来抗御风险,企业面临的外来的竞争也会加剧。

  第三,金融工程可以应用的方面,对于证券市场的完善,提高对冲性和流动性,当前市场的一个综合系的股票,从暴涨,到暴跌,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很大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对冲工具,看这么多综合系列的股票,从去年以来有了很大的增长,八十多块钱,现在掉到十几块钱,由于工业的缺乏,导致风险的控制越来越被动,这也是一个教训,要提高流通性。对于刚才两个教授讲到的,国有股减持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产品的设计问题,最后仍然会归结到一个产品的设计问题,这个产品定了以后,产品的价格怎么定,这都设计到金融工程的应用,所以想,在中国金融工程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但是金融工程在中国的应用,现在为什么比较好,固然有体制上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个人们对它的认识问题。我刚才讲的,我们现在可用的金融工具还比较少,规模也比较小,另外就是利率还没有真正的市场化,这也是我们金融工程运用很少的原因。

  下面的问题是风险承担者的缺位,金融工程把市场创造的风险,通过市场来消化,有的人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在中国,由于对冲的机构都是国有的,很可能就带来一些真正的市场的风险承担者是缺位的。资本所有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缺位的,这几条的原因限制了金融工程的发展。

  第五个方面,证券公司将成为中国金融工程发展的排头兵,刚才吴教授发表了很好的建议,我们也认为,中国工程的大的趋势,就是由直接融资代替间接融资,以商业银行这种间接融资让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的渠道,资本市场比间接融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资本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产品,每个企业上市,不同的工具,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实际上不同的企业,从上市,从融资,会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基本上没有统一性,需要证券公司来做这方面的努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比银行信贷市场更迅速更活跃,证券公司通过金融市场工具创新来管理风险,满足客户的各种各样的需求,现在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我们感觉到这方面的人才太贫乏了,我们的资产管理,在企业可能有很大的一笔资金交给我做,你有什么样的产品需求,有什么样的投资组合给客户提供。现在上市公司有一千多支了,以后会越来越多,国债的发行量也很大,各种各样产品的组合设计要给客户。至少我们现在要找一个客户找一个企业,至少要有五个投资组合跟客户谈,因为他有不同的偏好,有的要高风险,高收入,有的需要稳健,有的需要其他的。现在找一个客户,做资产管理,要带四个资产的组合,几个股票和客户去谈,中国的证券公司,设计产品,创造产品的这些部门,我们不断地在加大,不断地在扩展,这是一个很大的动力。

  我们国家发展金融工程,我想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说,既看到很大的市场,潜力很大,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工具有数的只有几种,股票是A股、B股,其他的都还没有,潜力是相当大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和我们国家的一些现状要结合起来,另外还有科学性和艺术性,高科技和金融的实践相结合。

  金融工程对于我们的启迪就是说,金融工程这二十多年来,或者三十年来的迅猛发展,第一方面就是对金融机构建立全面综合的风险管理系统,提供了很大的借鉴,以金融工程为代表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迅速崛起,使风险管理从过去注重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到现在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并重,现在演变到通过产品的创新,产品的量化来控制风险。第二是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必须提高金融机构本身的科学技术装备水平和应用水平,前几天,有个国外记者问我,中国的金融机构怎么应对WTO的挑战,我就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金融机构来讲,最大的一条好处就是说现在我需要哪种高性能的计算机,我可以到市场上随便就买到。这几年,中国金融机构的计算机水平的建设确实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和国外的银行,他买的计算机了我买的计算机完全可以一样的,现在国外的IBM、四科等公司,只要我有需求,他甚至可以为我定做一些计算机,所以我们要提高我们金融机构的高科技的含量。现在我们感觉到人才最缺的,就是两类人才,一个就是计算机的人才,一个就是金融工程的人才,研发产品,创造产品的人才。没有大规模的计算机的作业,没有大规模的模型,没有大规模的高科技来定价,不可能深刻地反映市场的变化。

  第三,防范风险既要制度创新也要产品创新,要逐步放松对金融创新的管制,每天资本市场都诞生非常多的产品,现在我们国家法律上的缺乏,或者法律上的不完善,法一项金融产品还要监管机构来审批,开放式基金就是这样,开放式基金有可能就一天的工夫搞一个概念,马上找一个人就做进来了,我们再报批几个月,机会可能就没了,这个基金也就没有必要设立了。产品的创新,我想应该逐步放松这种管理。另外,市场化的改革,既创造风险,也消化风险,我觉得市场化的改革是我们的方向,不应该因为存在风险而否定它,因为还存在消化风险的特点。

  最后一点,金融机构和理工院校的联盟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我们现在的改革已经十年了,从理论上探讨,不管怎么样,应该可以说告了一定的段落,方向上是应该没有问题的。我们现在应该进入到一个更实质的阶段,就是为客户推出产品来,从更实质上推动证券市场,通过不断好的产品,使投资者,使企业认识到证券市场带给他们的真正的好处,我想要做到这一点,金融机构和理工院校的结合,为什么证券公司愿意举办这样的活动,和清华大学这样的著名的理工院校搞这样的活动,就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要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深入人心,真正得到广大企业家和投资者的用户,那就必须得推出产品来。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金融工程师,希望清华大学不断地培养出这方面的人才,我们希望把他们全部地吸收。

  最后,我想讲讲我们对高校的期望。作为一个金融机构的负责人来讲,确实从实践中感觉到,如何把知识和资本,如何把高科技和金融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我们寄希望于高校。我们觉得我们国家的理工院校既有知识结构的优势,特别是清华大学、北大这些都设立了经济管理学院,把数理的知识和经济的知识并重,现代金融企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光有经济知识是不够的,较强的数学基础,还有计算机的应用,和严谨的实验物理的研究习惯,都是我们金融机构所需要的。

  第二就是科学研究的方式,随着金融体制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好的产品,怎么样开发这种产品,理工院校在这方面,应该象推广高科技产品一样,也和我们这样的金融机构结合,搞金融这一块。这是我们到这里来,支持举办这种论坛的最迫切的愿望,因为我们从实践中已经感觉到了,很多单的生意在这儿,没有好的产品给人家推出去。所以这方面非常迫切。

  另外,我们的理工院校,清华、北大,还有其他的院校,在国内的金融工程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高质量的论述,深入的研究,所以我们对高校寄予非常大的期望,我们希望在今后的一两年内,我们能有很好的人才,到我们银河证券公司来工作。因为市场改革的发展,市场的进展,特别是客户需要金融知识和数理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谢谢大家。



朱利简介:

    1948年10月出生。

    1978-1982就读于北京经济学院。

    1982-1992在国家体制改革革委员会宏观司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

    1990-1992赴联邦德国进修宏观经济和金融。

    1992-1995在中国证监会工作,历任秘书长、副主度。

    1996-1999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作,任副行长。

    2000年至今,任中国银河证券总裁。

    


摘引自《新浪文教》


[关闭此文章]

 
 
网页制作:浩竹猎头中心网络部 (1999-2001)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