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对口弱化 复合人才吃香

[关闭此文章]


  市场经济发育到今天,对“人力资源”人们关心的是如何实现最好的开发,最佳的配置。刚刚在广州召开的2001年华南地区企业人才需求研讨会,为此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专业对口不再是用人先决条件

  在交流研讨会上,记者发现很多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对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太高。

  美国通用电气塑料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单伟航说:“我们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是综合能力而不完全是专业知识。这种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英语和计算机等基础能力。”对于这种用人方式的可行性,单伟航随意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到公司两年就被培养成了出色的财务经理;一个是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到公司后搞生化工作,一年后就得到了所有部门主管的认可,并被调到澳大利亚工作。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李振远老师对记者说:“过去招会计一定要会计专业的学生,财会专业都不行,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型学科存在专业歧视。现在这种歧视少了,用人单位更看重学校牌子,喜欢招一些通用型的人才。”具体到高校专业设置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这个问题,李振远认为现在已经度过了专业设置盲目追赶市场热点的阶段,像北大这样的名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应有长远眼光,不能搞短期行为。

  据观察,外资企业和国内一些大企业对专业对口要求不高是建立在坚实的培训体系之上的。像通用、西门子、美的这样的企业,内部都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对进入公司的员工有短期、中期、长期的培训计划,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对人才进行塑造。

中高层管理者本地化带动复合型人才需求

  与会的多数高校老师都认为,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新宠,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生则不容易找到理想工作。记者也发现,这种变化来自于不少企业的本土化政策。

  香港恒都集团人事总务主管刘少兵介绍,现在公司正推行本土化政策,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都由内地人才在做,都毕业于内地大学,他认为现在国内学生综合素质也提高很快,能够适应管理工作。

  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南方人才市场总经理曹恩宜的看法是:“过去外资企业在广东是招工人多,干部大多派下来,现在却出现了干部本地化趋势。由于高新技术核心部分逐步转移过来,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增大。还有一个明显趋势是香港服务业向广州、深圳转移,这将推动华南地区对服务业人才的需求。”

高校就业走向市场 网站将扮演重要角色

  高校和企业之间如何更为顺畅地交流信息是参加会议的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话题。从实际情况看,二者间的交流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而企业在交流的主动性上走到了学校的前面。

  很多学校面临着提高学生一次就业率“找工作”的问题。北大、复旦等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据复旦大学的同志介绍,复旦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已经从行政体制中脱离出来逐步走向市场,工作成效将逐渐取决于为学生就业服务是否到位。

  在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中,网站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曹恩宜说:“南方人才网的开通,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配置的成本,克服了阻碍人才流动的空间障碍,节省大量人财物力,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相信会产生1+1>2的效益。”

  在与会的200多家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例少得可怜。看来,在愈演愈烈的人才大战中,国企还没能从观众席上走下来,甚至还处于人才被挖的被动局面。

摘引自《人民日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