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支柱产业人才奇缺

[关闭此文章]


  ●房地产企业平均仅有6名人才

  ●汽车制造业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人数百分比在全国12个副省级城市同行中倒数第4

  日前,广州市人事局对我市三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业、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与房地产业)的人才状况进行专题调研,发现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与房地产业在人才开发上存在不少问题。

  人才增长赶不上产业投资增长速度

  尽管支柱产业人才总量不断增长,但相对于快速成长的产业经济规模,人才总量依然不足。尤其是汽车制造业的每万名职工中仅有人才2105人,建筑与房地产业每万职工中仅有人才874人,与其支柱产业的地位极不相称。1998年房地产开发资金约为360亿元,1991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速高达47.9%,但是房地产企业平均仅有6名人才,人才的年均增长率不到7%。建筑业也是如此,1998年建筑业的增加值达到112亿元,1992年以来年均增速达15%以上。但是,建筑企业中平均只有2个高级职称、约1个硕士学历、9个本科学历的人才,人才的年均增长率仅为6%。

  与此同时,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汽车制造业,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不足,仅占职工人数的7.3%,在全国12个副省级城市的同一行业中排倒数第4位。一些关键性专业人才也紧缺。如焊接工艺人才仅有104人,占行业人才的1.6%;计算机人才仅93人,占行业1.4%;汽车工程人才488人,占7.4%,而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决定于模具设计制造、焊接工艺和高新技术的装备程度。同样,建筑与房地产业高级房地产营销策划人员、高级估价师和行业管理人才极为紧缺。

  高素质人才比重偏低,创新型人才稀少

  汽车制造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人才的素质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分布,其学历构成集中在中专及以下学历。其实这些层次较低的人才只能算是较高层次的技术工人,他们绝大多数不具备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能力。而真正能够从事开发、创新工作的具有较高职称和学历的人才,无论在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方面都相当少,这无疑会影响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最终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有企业用人机制僵化,人才流失严重

  据调查,国有企业人才向民营和三资企业流动现象较为突出。一是人才利用机制僵化、重引进、轻利用,这是造成人才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据调查,在建筑与房地产业,90%的企业是采取任命的方式安排工作和职务,80%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方式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工资待遇偏低。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非国有企业,仅相当于非国有企业工资水平的50%甚至更低。在汽车制造业,73.8%的企业认为影响汽车制造企业吸引人才的最主要因素是工资福利待遇不高。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福利优势将消失,留住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体制和管理方法不科学,使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非国有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此外,还有人才培训教育落后于产业发展要求,职称改革滞后,人才市场“桥梁”作用没有充份发挥等,都严重影响我市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郭慧 通讯员 池雀兴 张英智)

摘引自《羊城晚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