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返回
顶部
浩竹猎头中心
◆ 主要媒体 ◆

电视:
《中央电视一台》
《中央电视二台》
《中央电视九台》
《北京电视一台》
《北京电视三台》
《北京电视七台》
《太原电视台》
《香港东风卫视》
海外媒体:
美国
《福布斯》
《美洲文汇周刊》
加拿大
  《东方时报》
日本《读卖新闻》
香港《南华早报》
香港《香港商报》
香港《香港经济导刊》
台湾《远见》杂志
全国部分媒体:
《中国日报》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
《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报》
《中国经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名牌报》
《科学时报》
《生活时报》
《财经时报》
北京部分媒体:
《北京晨报》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现代商报》
《北京青年报》
《北京经济报》
《北京广播电台》
《精品购物指南》
外地部分媒体:
《南方周末》
《上海工商》
《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厦门日报》
《每日新报》
《南方都市报》
《特区青年报》
《山东青年报》
《每日新报》天津
《深圳都市报》

部分期刊:
《智囊》
《商界》
《经理人》
《新经济》
《中国商人》
《当代经理人》
《新经济导刊》
更多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与专访       返回主页
  部分文章如下:
    君子爱才 取之有道
    竹节坚韧 猎头有道
    猎头公司 疯狂抢人
    猎鹰行动组
    “寻猎人”说        更多文章点击
    “京城猎手”的猎头宣言
    电视专访----企业与猎头
    电视专访----人才与猎头
    北京特快----财富奥运访谈
    猎头 天津在行动
    中外猎头将有比拼
    
要做中国猎头第一品牌
经济半小时----洋猎头真的来了
你的脑袋值多少 猎头公司如是说
垂钓者、鱼饵和鱼的奇妙经历
猎头公司逐鹿入世中国
人才市场对外资部分开放 赢家是人才
让猎头公司中意你
志愿服务——阳光下的事业
洋中介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
一名人事总监的“寻猎”经验
入世了,你的企业能否留住人才?

寻访“猎头”(特别报道)


                     记者 吴焰

  关注“猎头”有多个理由。
    第一:今年4月,上海将在全国举行首次人才中介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将成为中国首批持证“猎手”。据说,报名者已多达3000人,而圈内现有“猎手”不过百十来名。
    第二:去年10月1日,人事部新颁布《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允许外资有条件地在我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换言之,一些早已“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洋猎头”,可以堂而皇之地浮出市场的水面了。
    还有一个最新的理由:前几天,我的一位朋友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自称为某著名猎头公司,礼貌地问他是否愿意考虑到某大公司任职,条件颇优。朋友诧异之极,反问了一句:你怎么对我的经历和现状如此了解?
    这些理由,使我们情不自禁把“猎枪”也瞄准了它———猎头公司……


     “猎头”是谁?
    
    “猎头”,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是国际上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一项主营业务。其英文单词为“headhunting”,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挖墙脚”。人们习惯上把企业的经理人称为“头(Head)”,“hunting”有狩猎之意,因此有人就把“headhunting”直译为“猎头”。以寻访职业经理人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就被称为“猎头公司”。
    全球第一家猎头公司1926年诞生在美国。随后,管理咨询公司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到今天,猎头公司这个很有张力的称谓在西方已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纷纷是温和中性的“高级专家组织”、“人才咨询学会”、“人才咨询公司”。尽管如此,很多人乃至媒体还是偏爱他们最初的称呼———猎头公司。
    中国第一家猎头公司诞生于1992年6月,由新加坡维信集团和在沈阳的东北大学合资创建“沈阳维用猎头中心”。


     “哪里有人才竞争,哪里就有猎头”
    
    上海,金陵西路金陵大厦。西装革履的赵立民,走进成达高级人才顾问有限公司的办公室,打开电脑浏览着新送上来的“个人简介”。
    这家公司仅8个人,却是沪上第一家猎头公司。赵立民是这家猎头公司的创业者、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许多人看来,猎头似乎蒙有一层神秘面纱。跨国公司、知名外企、流利外语、教育背景、金领一族,诸多元素构成了这类故事的戏剧效果和神秘色彩。
    “猎头很神秘?不会吧?”即使是诧异,赵立民言谈举止的反应仍很内敛,大概正应了他平素对手下“猎手”们要求的职业规范:彬彬有礼,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
    “成达”是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的一个全资子公司。纵看它从无到有的沿革史,大致可窥出猎头在国内兴起与发展的轨迹。
    “成达”诞生于1994年8月。这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外资大举进入,上海成抢滩之地。但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个难题:外企急需一批高层次的本土化人才。在国外,获取这些人才的一个常见且有效的手段,是通过猎头公司挖人。而在中国,当时尚无从事此类业务的机构。于是,1993年,一封来自外企的“投诉书”递交到上海市政府领导手中,信中呼吁尽快成立猎头公司,以改善投资环境。次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对外服务公司义不容辞肩挑此任,赵立民应命赴任,“成达”由此而生。
    “猎头的出现,有两个前提: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才的竞争成为公司企业取胜的关键;其二,市场经济的基础已形成,人才流动有自由度。”大量猎头机构出现在二战后经济复苏的美国,已可诠释赵的此言。最新的事实是:在我国加入WTO前后的新一轮开放中,上海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批准的人才中介机构,在去年10月以来的短短3个月中,增加了60多家,而此前数年总共不过110家———当然,不包括“地下状态”的。
    “人才竞争愈激烈,猎头业务愈红火。”从1994年起到现在,“成达”代理的人员数量,已达到3.8万人次。委托客户也从最初单一的三资企业,发展到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
    不过,猎头公司运作的特点是:其一,受企业委托;其二,手段多非公开;其三,搜寻对象是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数量不多,涉及人员不广。由于这些原因,它们还不大为圈外人所知。“这大概就是其神秘之处吧?”赵立民笑答。


     “非经理以上职位,我不接单”
    
    猎头公司一些很牛气的宣言,大多为业外人士津津乐道。
    就在北京浩竹猎头公司发出“年薪40万以下的单我不接”的同时,上海“成达”公司也有一句宣言:“非经理级以上职位的我不考虑。”
    赵立民说,“我们不是帮人找工作,而是帮助工作寻人”;“我们不是帮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去找工作,而是帮助那些工作不愁的人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两句话,后来几乎成为在猎头界流传很广的“行规”。
    “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代表用人单位的立场”。猎头公司是单向收费,即只向委托客户(用人单位)收取佣金。“成达”每年能代理80—100人,这使得仅有8人的公司效益还不错。
    敢有大手笔的当然不会是小本经营者。委托猎头寻找“千里马”的,大都是规模较大的合资、外资企业,为数不少的是跨国公司。不过,赵立民透露,“9·11”事件后,大企业、集团的裁员潮已经波及,寻猎行为有所下降,相反,倒是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股份制公司有上升趋势。而涉及的行业,以竞争较激烈的IT行业、医药、制造业等居多,新闻出版业、文化产业等行业也开始蠢蠢欲动。
    企业肯花大价钱寻觅的绝非等闲之辈,主要是两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前者包括计算机高级系统分析员、高级研发人员、高级通信工程师、制药行业总工程师等,后者主要是CEO(首席执行官)、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等。
    于是,有一定学历背景和组织才能、相关岗位经验者,便纳入猎手的视野:那些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生、有外资企业“打工”或有国外留学经历、担任过大中型企业部门经理以上职位者,更能牵住猎手的视线。
    而发现这些人的渠道,一经点破,也就没了神秘感:那些跨国公司、知名国际企业等大公司的技术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士,会自动进入他们的名册。还有那些经常在业内发表论文、被媒体介绍过的成功人士、主动与猎头公司打交道的人,也会成为“猎物”。此外,他们也会借助人才网站,发布一些招聘信息,对于看中的人选,公司会建立个人档案。


     “被猎的感觉真的很好”
    
    方希明正是这样一个“猎物”。他曾接到多家猎头公司伸来的橄榄枝。最近一次是来自赵立民的呼唤,他从一家外企来到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方拥有猎头公司感兴趣的背景:良好的专业知识,手持MBA文凭,虽然不是海归派,但是,作为当年首批从国企勇敢一跨应聘到三资企业工作的少数人员之一,后来又有参与合资企业创建的经历,便被猎头们瞄上了。英语相当娴熟,谈话间不时蹦出的英语单词,成了他这类人的一个共同标识。
    方希明第一次接触“猎头”是1994年,当时他还在“施贵宝”担纲华东地区销售经理,感觉颇好。某日,一个陌生的电话打至家中,问他是否愿意到另一家制药公司去担任销售经理。方的第一感觉是“有些意外”,很快意识到这是传说中的猎头公司现身了,“我被猎了”;他涌上来的第二感觉便是“有些得意”,不过,此时自己无意跳槽,便拒绝了这份建议。
    “被猎的感觉真的挺好”。方希明说,这至少意味着:“我的能力与人品,在业界已得到了相当的认可。”
    方后来的两次跳槽,都与猎头公司有关系。他直言,猎头公司直接催生了一批职业经理人的崛起。在沪上医药界内,像他这样的职业经理有二三十人。
    那么,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与非职业经理人有何不同呢?方认真地想了想,“也许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把信誉看得格外重”。他举例说,如果聘期为3年,一个非职业经理人,可能会在聘期快到之时,通过各种风险措施,创造一个短期佳绩,获得较高的利益回报后一走了之,而不管此举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我可万万不敢”,因为,“如果我的继任者对我这3年工作评价不高,这会直接影响我的信誉,影响以后职业生涯的好坏。”
    方坦言,待遇将是他考虑的重要因素,但也不是惟一因素。待遇不能降低,这是“跳槽”的前提。
    他说:“我今后的工作,恐怕是离不开猎头公司了。”


     面对猎头信号,许多用人单位该深省
    
    猎头们对人才的敏感,对人才市场的判断,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
    赵立民的判断就是:人才竞争趋于白热化了!21世纪,企业间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
    事实正从各方面佐证他的观点。在上海,随着世界500强企业中的279家的落户,42家跨国公司在沪成立区域性或全球性研发中心,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求量,骤然增多。
    去年一年,上海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458个,外商机构的中国本地雇员净增逾1.2万人。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也新为外商觅到了5000位精兵强将,总数已达1.5万人。而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增长。
    另一方面,作为人才竞争激烈的重要信号,国外一些著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绝大多数全球跨国管理顾问公司,包括TMPMONSTER都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中国人才招聘市场。他们的到来,将使人才流向更趋微妙。
    面对这场全面升级的人才争夺战,国内用人单位面临人才流失的危险。
    有人呼吁:要奋起加入“抢人”行列。但是,也有不少人深思:资金困难不说,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要改变人才理念。
    赵立民经常向别人讲述一个关于人才的故事。“成达”建立不久,欧洲一家将中国总部设在北京的著名医药企业的老总特地飞抵上海,急需高薪聘请一名优秀的中国区销售经理,以让“仓库里冬眠的药品迅速找到市场”。赵立民调动咨询顾问,一个星期后,为企业送上3名候选人,其中一名被选中。新经理上任后3个月,仓库里沉睡了数个月的上千万元药品一销而空,乐得老总笑个不停:花高薪,值得。
    “一个好的人才,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变化。”大凡讲起这个故事,赵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同样的感慨: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对人才的看重与追求,以及他们选择人才的方式,都与许多国内企业有很大差别。表面上看,是经济实力与用人机制上的差距,而实际是理念落差。其中一个最大差距便是:在他们看来,开出一张高昂的年薪支票,不是简单的“支付”,而是一种“投资行为”;另一个差距是:跨国公司是主动去选择“我需要的”、“适合企业的”,而不是被动地从“找上门的”候选人中挑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自己找到的人才是“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中国的高端人才会不会一江春水向“外企”流?
    国内单位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职业经理人群体的出现,会对用人制度产生什么影响?
    如何科学界定职业经理人的价值与价格,避免“哄抬物价”。
    ……
    这一系列问题,也许应引起认真思考了。
    就在结束此次采访之际,记者随意在电脑上打开“中华英才网”,专门检索“猎头”,结果有了这样几组数据:该网站注册的猎头公司会员为25家,发布的猎头职位有:年薪10万元—20万元的,117个;年薪20万元—30万元的,21个;年薪30万元—60万元的,15个;年薪60万元以上的,有10个,面洽的有595个职位……

             摘自《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2年02月01日第一版)

版权所有:浩竹猎头网络部 (1999-2002) 请用IE 5.0以上 800×600分辩率
求职应聘发送简历: 请您点击在线登记提交系统
企业联系猎头服务: 请您点击在线猎头服务联系
网站之间业务联系: 请您点击在线网站业务联系
欢迎将我们网址加入您的书签: http://www.topjobw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