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返回
顶部
浩竹猎头中心
◆ 主要媒体 ◆

电视:
《中央电视一台》
《中央电视二台》
《中央电视九台》
《北京电视一台》
《北京电视三台》
《北京电视七台》
《太原电视台》
《香港东风卫视》
海外媒体:
美国
《福布斯》
《美洲文汇周刊》
加拿大
  《东方时报》
日本《读卖新闻》
香港《南华早报》
香港《香港商报》
香港《香港经济导刊》
台湾《远见》杂志
全国部分媒体:
《中国日报》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
《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报》
《中国经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名牌报》
《科学时报》
《生活时报》
《财经时报》
北京部分媒体:
《北京晨报》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现代商报》
《北京青年报》
《北京经济报》
《北京广播电台》
《精品购物指南》
外地部分媒体:
《南方周末》
《上海工商》
《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厦门日报》
《每日新报》
《南方都市报》
《特区青年报》
《山东青年报》
《每日新报》天津
《深圳都市报》

部分期刊:
《智囊》
《商界》
《经理人》
《新经济》
《中国商人》
《当代经理人》
《新经济导刊》
更多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与专访       返回主页
  部分文章如下:
    君子爱才 取之有道
    竹节坚韧 猎头有道
    猎头公司 疯狂抢人
    猎鹰行动组
    “寻猎人”说        更多文章点击
    “京城猎手”的猎头宣言
    电视专访----企业与猎头
    电视专访----人才与猎头
    北京特快----财富奥运访谈
    猎头 天津在行动
    中外猎头将有比拼
    
要做中国猎头第一品牌
经济半小时----洋猎头真的来了
你的脑袋值多少 猎头公司如是说
垂钓者、鱼饵和鱼的奇妙经历
猎头公司逐鹿入世中国
人才市场对外资部分开放 赢家是人才
让猎头公司中意你
志愿服务——阳光下的事业
洋中介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
一名人事总监的“寻猎”经验
入世了,你的企业能否留住人才?

人才中介市场:等待深采的富矿


                     记者 乔国栋

  从2001年10月1日起,我国的人才市场正式对外开放,外资开始参与我们的人才中介服务。虽然政府在制订这一政策时,为了保护尚不成熟的国内人才中介市场,对外资的进入垫高了门槛--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必须是符合一定资质条件;必须与中国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资经营;不能将内地的人才"猎"到境外,只能从事人才引进及培训业务,但毕竟,人才中介的大门从此向洋猎头打开了。

  外资进入中国人才中介市场,业内人士早已心知肚明。从1994年始,国际知名的一些猎头公司已经以管理顾问、人力资源顾问等变通方式陆续进驻中国。如雷文管理顾问香港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雷伯逊咨询顾问公司在上海开办了办事处。后来,斯宾沙管理顾问公司、孔发利咨询顾问公司相继进入中国。现在,绝大多数全球跨国管理顾问公司包括TMP MONSTER都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中国人才招聘市场。由于多年来游离于政策之外,它们做业务"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敢明目张胆地承认自己是猎头公司;对媒体敬而远之,更不敢做广告。国外的猎头公司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但以北京、上海两地的公司运作较为规范。

  虽然外资猎头在中国的做法更像只敢夜间出来活动的老鼠。但中国巨大的市场它们始终有着强烈的诱惑。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人才需求和流动的高峰。2005年,北京地区人才总量将超过200万人,年均增长2.2%,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人才占有量达到3400人,年均增长3.2%;上海2005年将建成亚洲的人才资源高地,人才总量将达到137万人;深圳最近20年里,人才总量增加了100多倍,目前需求仍然旺盛;而西部大开发各省区对于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2001年,全国人才的流动预计将逼近1000万,2002年这一数字仍将增长。这些都意味着人才中介机构巨大的市场机遇。

  据估计,全国人才市场的容量将达数百亿元,如此大的市场难怪让国际猎头蠢蠢欲动。

中高端猎头市场--暂时的平静?


  据国家外专局日前公布的消息,首批通过资格认定的200多家境外人才中介机构,包括27家经济项目专家组织、37家文教项目专家组织、132家境外培训渠道和基地,以及14家猎头公司,他们将很快在全国各地开设办事处或分支机构,但必须与内地公司合资。

  政策已出台了两月,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洋猎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四处出击。他们一直在观望着。而实际上,洋猎头并非没有动作,在光明正大地公开前,他们私下里正紧张地进行着调查分析并等待政策细则出台的相应工作。一位洋猎头公司的中国执行董事说了这么一句话:他们对《人才市场管理规定》的出台不觉得惊讶。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电信、金融、保险市场都将不同程度地开放,何况人才市场?再说,大家早就不请自到,现在不过是补发了一张市场准入的"身份证"。他们目前首先要搞清楚政府的开放程度到底多大、年限多少、有没有他们所关心的档案管理业务等。

  但无论怎么说,洋猎头要进入家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洋猎头的进入会给本土猎头带来多大冲击呢?带来多大冲击呢?笔者走访了几位业内人士。

  据业界的后起之秀北京浩竹猎头公司的总经理王长江介绍:中国的猎头公司多数存在着许多问题:人员素质低,偏重眼前经济利益,不注重长远的社会效益,给人的总体感觉较差。目前业内普遍承认人才库在分类的合理性、科学性、效率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含金量也低得惊人。

  赛思卓越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剑分析:对于国际化人才市场这一块,我们绝对做不过他们,我们根本没有这个市场。像跨国公司一类外资企业所需要的国际化本土人才,他们一般只会通过国际猎头公司,即使与我们合作,也是他们拿大头。黄剑先生分析:依靠雄厚的资金,外资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响品牌,可以收购大量的人才库,甚至会搞收购、兼并。另外,他们成熟的市场开拓方式,宝贵的管理经验,国际化的市场渠道,都是我们所没有的。

  但黄剑先生并不认为本土猎头就无所作为了:从1994年始洋猎头大举进入中国后,随着1996年亚洲经济的不景气,他们死掉的也很多。这些年来,一些"水土不服"的外资猎头在中国,也没赚到大钱。从实际业务来看,他们与国内的猎头公司还有一定差距。猎头的核心是你能不能为客户找到合适的人。洋猎头还没有在中国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才库。如果以后洋猎头还以现在的方式去做,他们是不会做过我们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一些猎头公司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规格,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中国"土生土长"的公司有自己的先天优势,对国内的市场、企业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都会有自己的渠道,这些都是外资公司短时间内所难以达到的。据介绍:雷文国际管理顾问公司北京办事处是第一家悄悄进入中国大陆的国外著名的"猎头公司"。由于他们对中国市场和客户缺乏理解,两年后就"卷铺盖"回老家了。

  但业界人士对自身的担心还是不少:多数猎头顾问自身素质较差,猎头公司之间合作意识不强,这些都将影响他们与洋猎头展开竞争。外资企业一旦通过合资取得政府许可的资格,原本业务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的外资企业,将会向规模很大的中端市场进军,对国内的小型不知名的众多猎头公司将会产生巨大压力。

中低端市场--山雨欲来风满楼


  据了解,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人才流动机构4100多家。其中,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3100多家,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机构420多家,民办中介服务机构630多家。另外,新的中介机构不断涌现,竞争异常激烈。"数量多,但规模大的少",国家人事部行政研究所的刘文彬这样评价目前人才市场的现状。

  "正因为如此,外资中介才会紧盯着这块肥肉",黄剑先生放言:"外资中介绝对不会放弃这个市场的,未来的中低端人才市场的竞争将异常惨烈。"王长江分析:中低端市场走的是"量",技术要求比较低,容易操作,而外资中介的最大优势就是雄厚的资金,完善的服务。黄剑先生也带来了一个让业内人士不安的消息:一家国外著名的人才中介公司已开始收购国内一家著名的招聘网站,到春节时,这个消息将见分晓。这个消息似乎印证了黄先生的分析。

  据调查,目前我国人才中介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规模较小、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缺乏活力。现有的人才中介机构一般都是按各部委、行业协会、人事劳动主管部门、各行政区划人事训管部门等进行条块分割设置的。人们形象地把这种机制称为"一个家长一个孩"。这些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人,存档数量也非常有限,大多依靠原行政机关或租借几间办公室开展营业活动。办公手段大多还停留在手工抄写、整理、汇总资料的传统阶段。服务内容也仅限于存档、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接待来访等,功能简单、粗放,处于低水平重复运行。

  究其原因,一方面人才中介活动的收费价格没有按市场经济要求放开,影响了人才中介机构的竞争与发展;另一方面受户籍管理、住房、人事关系等体制约束,人才中介的大市场还未真正形猎头成。目前人才市场最活跃的主体是以年轻人为主的中初级人才,中高级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进入市场的很少。

上海--未雨绸缪迎挑战


  早在几年前,洋猎头就已悄悄进入了上海。"上海伯乐"是香港伯乐公司于1995年在国内设立的办事处之一,目前,它已成为国内较大的猎头公司。据知,全球几乎所有的猎头公司目前都在上海设立办事机构,如"光辉国际","斯宾莎"、"易诺兹"、等,只是规模还比较小,随着市场的发展,份额也将不断扩大。

  作为中国人才中介机构"龙头"的上海人才市场传出消息:将在全球范围内招募总经理,总经理职位的招聘要求是,必须在有国际影响的人力资源企业中担任过高层管理职务,年薪将可能数十万元,这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而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打造中国猎头的航母,和洋猎头竞争。与此同时,上海其他的人才市场也在转变经营方式,尽快和国际市场接轨。业内人士分析,无论是资金、管理机制、服务手段,还是思维方式以及经营的灵活性,外资机构都拥有较大的优势。而目前国内的人才中介机构规模较小、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其中不少还或多或少带有行政色彩,如上海113家已取得许可的人才中介机构中,绝大多数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据最近得到的信息显示:上海市人事局已明确地表示了政府将与人才市场彻底脱钩的决心:他们将积极支持帮助上海最大的"官办"市场--中国上海人才市场转制成投资形式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本着将新市场建成"国际一流"的目标定位,公司将面向全球征求最优秀的人才。

  市人事局官员说,整个改制过程也是政府工作"换脑筋"的过程,因此应运而生的人才中介行业协会不再属人事局管,但他们希望这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业自律组织。市人事局有关人士还透露,将对中国上海人才市场进行改制,即一分为二,一方作为事业单位,从事公共人事代理等公益性业务,该事业单位需要政府授权,属于非竞争性的系统;另一方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人才中介服务,该公司和政府完全脱钩,投资、运行、内部组织形式都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决定。专家认为这标志着,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才市场与政府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到了斩断的时候了。因为,如果不让他们走向市场,就不可能真正做大。据了解,接下来区县人才市场也将参照以上做法逐步实行改制。

  事实上,在上海,人才资源市场的"准国际化竞争"早就悄悄展开了。据介绍,上海持有人办资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仅数家,但实际上,目前经营人力资源的企业有100多家,其中不乏一些国际著名顾问管理公司。由于受政策限制,这些全球顾问管理公司在各地的办事处只能作为联络机构,不能直接开展业务,但其中不少公司采取合作成立猎头公司等方式,低调介入中国市场,虽然业务量并不大,但衽的是国际标准的市场化运作。

  所以,要说现在中国的人才资源市场还未开放,也只是仅仅从政策面上而言。接下来,这些"巨鳄"一旦经正式许可堂而皇之地大举进入,其竞争优势便会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他们与先期进入和即将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本身就有长期代理的默契关系,可以从世界各地搜罗人才输送到中国,也可以在中国猎头取人才为他们的国际和国内客户服务,这势必带来会人才市场一场"大战"。

  上海的业内人士信心十足地坦言:外国人力资源公司挑选的人才,完全可能比我们按照国内现行的运作模式挑选的人才更符合客户的需求。但是,我们也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说,对中国市场本身更加熟悉,对政策的了解和把握更加迅速准确,并且,我们已经拥有一支3.5万人的较为稳定的外企员工队伍,以及一个拥有2万名经过精心筛选评估的人才库。因此,现在只要尽快学习国际人力资源中介的管理和服务模式,面对即将到来的更激烈竞争,相信还是可以一搏的。

                     摘自《上海工商》2001年12月

版权所有:浩竹猎头网络部 (1999-2002) 请用IE 5.0以上 800×600分辩率
求职应聘发送简历: 请您点击在线登记提交系统
企业联系猎头服务: 请您点击在线猎头服务联系
网站之间业务联系: 请您点击在线网站业务联系
欢迎将我们网址加入您的书签: http://www.topjobw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