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返回
顶部
浩竹猎头中心
◆ 主要媒体 ◆

电视:
《中央电视一台》
《中央电视二台》
《中央电视九台》
《北京电视一台》
《北京电视三台》
《北京电视七台》
《太原电视台》
《香港东风卫视》
海外媒体:
美国
《福布斯》
《美洲文汇周刊》
加拿大
  《东方时报》
日本《读卖新闻》
香港《南华早报》
香港《香港商报》
香港《香港经济导刊》
台湾《远见》杂志
全国部分媒体:
《中国日报》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
《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报》
《中国经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名牌报》
《科学时报》
《生活时报》
《财经时报》
北京部分媒体:
《北京晨报》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现代商报》
《北京青年报》
《北京经济报》
《北京广播电台》
《精品购物指南》
外地部分媒体:
《南方周末》
《上海工商》
《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厦门日报》
《每日新报》
《南方都市报》
《特区青年报》
《山东青年报》
《每日新报》天津
《深圳都市报》

部分期刊:
《智囊》
《商界》
《经理人》
《新经济》
《中国商人》
《当代经理人》
《新经济导刊》
更多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与专访       返回主页
  部分文章如下:
    君子爱才 取之有道
    竹节坚韧 猎头有道
    猎头公司 疯狂抢人
    猎鹰行动组
    “寻猎人”说        更多文章点击
    “京城猎手”的猎头宣言
    电视专访----企业与猎头
    电视专访----人才与猎头
    北京特快----财富奥运访谈
    猎头 天津在行动
    中外猎头将有比拼
    
要做中国猎头第一品牌
经济半小时----洋猎头真的来了
你的脑袋值多少 猎头公司如是说
垂钓者、鱼饵和鱼的奇妙经历
猎头公司逐鹿入世中国
人才市场对外资部分开放 赢家是人才
让猎头公司中意你
志愿服务——阳光下的事业
洋中介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
一名人事总监的“寻猎”经验
入世了,你的企业能否留住人才?

商业推动者第4期:MBA迷失中国?(实录)

                           

  “商业推动者”栏目是由《商务周刊》杂志社、搜狐财经频道和嘉利公关公司共同主办的。4月13日举办了第一期,以下为实录:

  主持人:各位观众、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收看商业推动者网络现场直播栏目,我是主持人娄文社,很高兴能为大家主持这个栏目。本栏目是由《商务周刊》杂志社、搜狐财经频道和嘉利公关公司共同主办的。我们举办这个栏目的初衷来自于一个命题:对整个商业进程和单元成就起到主要作用的,究竟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谁又是真正把握和了解方向的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中国很多商业现象中却截然相反。我们也知道在假象和真相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层纸,我们却只看到浮华的表象,因为这张纸已经足以挡住我们的视线。因此,我们有理有认为相对于局外人躬身入局者更具备清醒度和发言权,我们希望能够从这些当局者的评论和探讨中发现和理解精彩背后的故事,辉煌之后的真相,在轻松的网络氛围中为大家描绘智慧的光彩,我们将通过每期设定话题的方式,邀请各个商业领域,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的核心参与者参与其中,来共同找出如前所叙的命题的答案,这也是《商务周刊》?中国第一本新闻性商业杂志的市场定位方向。

  今天我们谈到的选题是MBA迷失中国?这是一个比较Fashion的名字,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嘉宾,他们一次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市场及招生经理严俊先生。还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培养办公室主任钱小军女士,坐在右边的那一位是全球MBA巡展中国区的代表夏谦先生,最右边的先生是来自浩竹猎头公司的总裁王长江先生,非常感谢几位参与我们的活动。今天我们将探讨中国MBA产业中很有兴趣的现象,正如《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东京》这部优秀影片中体现的感觉一样,面对中国发展迅速又良莠不齐的MBA市场,很多人感到迷失其中。氛围已经热烈无比,但是标准和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众多立志成为MBA的青年才俊面对来自境内外众多商学院的吸引感到难以抉择,而另一方面很多踌躇满志的成业MBA却在商海中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甚至有不少海归MBA已经被他们自嘲为“海带”,这些现象的原因也许会在今天嘉宾的讨论中得到一些答案。

  我们首先讨论第一个大问题,我们想先了解一下国内MBA人才市场的情况,请问王长江先生,我们知道浩竹猎头公司已经是职业桥梁公司中的领先者,从你们的角度对MBA人才资源流动和薪酬管理、MBA的择业状况应该是有一定支持的,去年进入行业里的MBA大概有多少?平均岗位和薪酬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王长江:据我们了解去年EMBA、MBA以及国外回来的MBA有几千人,但是市场状况不是令人感到特别兴奋,应该来讲情况比往年会更差一些。从几个方面看,第一个方面作为MBA以前叫做时代的骄子也好,企业的宠儿也好,现在可能有一点被人冷落的感觉,从职位上讲原来很多人就业时可以到副总或者是部门经理以上的职位,现在很多MBA很难,尤其是那些直读的MBA就更难一些,现在有些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方向的话就业都成问题。因为他们很多都是从比较低的项目经理或者是部门经理做起,很多人读MBA之前和读MBA之后的职位没有什么改变。从薪酬来看也不容乐观。从平均水平来说,比前年更有下降的趋势。很多MBA甚至拿的比他原来读MBA之前更少的薪水,也许大家是有战略的思考,他们有些人是进入大企业,从低职位锻炼的,如果他们能够做得很好,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这些群人未来薪水上升的幅度会非常大。但总体来看薪酬有下降的趋势。我接触的许多人对报考MBA的说法来讲目前大家都很犹豫,都在想到底还要不要考,因为很多企业对MBA有这样的误会或者是误解,我觉得中国的MBA走到一个转折点,中国MBA教育界以及企业界大家都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的时候了。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在浩竹猎头公司的网站上主要都是高级管理者职位的信息,但是我们发现这些职位信息中所体现的内容,比如说一些跨国公司的职位空缺甚至国内民营企业的职位空缺他们在要求人才加入的时候,提出的条件往往都附带着MBA或者是境外MBA的背景,您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王长江:在以前我们的职位当中有很多企业在用,MBA这几个字眼几乎在每个职位中都会出现。但是会认为有这种背景的话,经过综合训练,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是有非常大得好处,但近几年来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地发现,不管是跨国公司还是国内的企业,对是否是MBA已经不再特别强调了,而是作为一个参考条件、优先条件,不再作为一个必要条件。从企业界的认识来看,尤其是一些刚读的MBA或者是有些国内MBA在教学质量以及受教育的训练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加上现在很多MBA对自己的期望太高、心态有些浮躁,有些眼高手低的成分,这样使得企业有些伤心。但是真正的一些大的企业有这样一个情况,对于那些读了MBA几年之后,在企业当中做到高职的人比起没有读过MBA的人会更加优先考虑。因为他们已经用实际的业绩证明了MBA不是白读的。作为新读的这些MBA在我们做猎头的项目中考虑的因素会比较小,只是很小的一个参考因素,知道他读过MBA,不会在简历中很突出他具有MBA的学历,更多会考虑他在原来企业当中担任过什么角色、作出过什么事情、做出过什么业绩,只有那些已经经受过考验的老MBA可能是我们更加关注一点的。

  主持人:从一个相同的层面上做比较的话,从您公司的数据来看,国内产出的这些MBA和从境外留学回来的MBA在相同的竞争力上哪些更具备竞争优势?

  王长江:我们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是国外品牌比较好的MBA院校毕业的学生相对来讲比国内的MBA更有竞争力一些。如果再细分一些,在外资企业、跨国企业当中可能更多的会考虑境外的MBA,当然也是有品牌的。有些粗制滥造的境外MBA也未必会受到大家的信任。本土的MBA在国内企业相对来讲目前大家认识回归的前提下,有些国内的,包括合办的、包括中欧等等其他做的比较好的,尤其是往届学生比较好的,已经受到本土企业的认可。因为大家认为本土企业不管是合办还是国产的MBA这几年还在国内,对国内市场了解会更清楚一些,在这个层面上讲他们会更有竞争力一些。

  主持人:谢谢王长江先生。严俊先生,我们都知道中欧商学院在高内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从中欧毕业的MBA和EMBA每个人可选择的职位的含金量多少?

  严俊:MBA和EMBA是不一样的课程,EBMA不是脱产读书,不存在着毕业之后再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中欧的MBA是全职的课程,所以这些学生在毕业之后除了公司赞助的要回本公司之外,其他学生都要寻求新的工作单位。对于中欧的毕业生来说,在他们毕业的时候学校每年都会有很多公司来学校做招聘,或者说是有一些不来学校,但是会通过各种渠道到学校来OPEN他们的招聘机会。我这里有一些数字在2002年毕业的这些学生当中,一共有超过两百家公司来中欧面试,向学生开放的工作机会超过了500个,最后平均每个学生最后可以得到平均2.5个到3个工作机会,在这些公司里绝大多数都是外资企业,所谓的外商独资或者是合资企业,当然这两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名应企业和一些大型国营企业来学校招聘。

  主持人:在国内的这些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到中欧每逢毕业的时候去校园招聘,对需要人才的企业是完全开放的准入还是有一定的条件?

  严俊:首先中欧的毕业生素质和毕业生对于未来工作的一些期望很多的公司事先都是有了解的,另外我们学校也有一个职业发展部,会去和这些公司联系,也会把我们学生的一些背景、寻找工作的要求或者是期望告诉学生,所以很多公司来的时候,他们事前就对中欧学生有所了解他们的期望值,来的公司很多中有一部分就是中欧的赞助商,他们本身对学校也比较了解。还有一些是在各个行业里比较领先的大型公司。

  主持人:从学生的角度讲,MBA毕业的学员在面对中欧工商学院推荐的这些单位和自己在外面联系的单位时是不是会有一定的优先考虑?

  严俊:应该讲每个学生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实际上超过80%的学生最后找到的工作都是通过学校的途径找到的。也就是说,是通过学校的职业发展部的信息渠道找到的。为什么说很多学生是通过学校角度来找到的呢?因为本身中欧的学校在中国很多企业里就有一定的品牌,如果同样的职位到社会上去找,你拿到的薪水比通过中欧拿到的渠道要低,这就是商学院在市场上的价值,就是被公司认同的价值。再就是学校因为对这些职位也会有一定的筛选,也会给学生一定就业方面指导,这样配合起来,学生通过学校途径找到的工作,拿到的薪水都比自己在社会上找更好一点。

  主持人:根据您刚才所说的中欧现在毕业出来的MBA大多数都是在外企工作是吗?

  严俊:70%以上。

  主持人:谢谢严俊先生。我想问一下钱博士,我们知道清华MBA可能是最大的MBA的培养基地,有6个MBA培养方向,从91年至今已经有四千年MBA走向工作岗位,他们的薪水状况是怎么样的?

  钱小军:从91年到现在应该有三千多的MBA毕业生,应该是培养最多MBA的,我们一直是MBA最大的发展基地。MBA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从91年开始到96、97年之前,大多数学生毕业了之后基本上都回到了他原来工作的岗位,而且很大比例的学生都回到了国企。因为我们这个礼拜五、礼拜六是清华经管学院建院20周年的院庆,我们回过头来总结也在追溯目前这些学生都在做什么,会很明显地看到,前若干年的学生目前都做的非常有成就,很多人仍然还在国旗,但是能够在国企里做的非常出色、非常突出,这些人当初就业的薪酬和职位可能都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从96、97年之后一直到2001、2002年,这一段期间大多数学生都会以到合资企业或者是外国独资企业工作为荣,事实上也有很大比例的人到了合资企业,或者是外资独资企业去工作。但是从最近一两年开始,我们很高兴地发现,现在的民营企业慢慢地发展到一个阶段对职业经理人有非常迫切的渴望,从就业趋势来讲也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有很多人会到民营企业里就职,而且很多人会做到很高甚至很关键的职位。清华虽然有六个方向,无非是给学生提供灵活的方向,比如说我喜欢在财务和金融方面做一些更加深入的学习,你有这个选择,我们学校给你提供这种思考、学习的方向,而不用你去摸索。因为学生可能不太知道,假如金融和财务是我的方向应该学哪些课程,学校有这些建议。我们觉得目前有很多学生到民营企业去做总经理助理的职位,我们觉得这样的层次是很好的。因为他可以在这样的高度,紧跟着总经理,很多民营企业是干出来的,他没有学过什么东西,是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干出来的,我们的学生有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没有老总丰富,所以可以紧随着总经理观察他的为人处事和应对商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另外领导能力是很重要的,可以为人处事可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非职业经理人向职业经理人发展的趋势还是很明显的。

  主持人:我去年看到过北大光华的EMBA的广告词,在这里你和他们是同学,根据您刚才所说的清华经管MBA校友录应该是最大的,他们更强调和看重哪一块呢?

  钱小军:我想首先指出的是北大光华的广告是针对EBMA,而不是MBA的,清华的培养选拔的重点是看这个学生有没有管理潜质,而不是说他现在就是响当当的人物了,这个非常不现实。如果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就不会来念MBA的,他是具有管理潜质,而不是现在已经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了,这是有差别的。经过理论培养和将来的实践将来能够成为响当当的人物,这是我们的培养宗旨。

  主持人:夏谦先生去年年底我参加了世界MBA巡展活动,美国商学院里的20强来了有一多半,欧洲顶级商学院也来了不少,我也很高兴看到中欧等国内院校的席位,现场可以说是人声鼎沸来形容,在北京和上海大概招走了多少学员?生员大概是什么样的群体?

  夏谦:先讲一下我们本身不是一个招生机构,可以讲是专业的、全球的MBA招生的服务商,给国内这些顶尖商学院提供的是平台,本身我们也没有这个业务去统计和调查每次巡展之后招走了多少人。因为最后招生工作落实是通过很多商学院招生的专业环境来完成的,而不是通过一次见面就完成的。所以见面是使大家可以有一个直接面对面的机会来讲,自己对这个商学院和项目的期望,和项目本身能够给候选人的价值,通过这样直接的接触产生以后的、可能的招生和关系。我们从2001年开始进入工作,全球到今天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先在欧洲发展,通过业务不断扩大到美洲、到中国,到亚洲,走过这十年,选择2001年进中国是因为当时全球经济陷入不稳定的状态,但是中国经济一直是很好的,直接影响到MBA候选的市场,国内这些商学院在我们没有进来之前已经来中国的,借此机会我们已经有了这个品牌,有了很好的忠诚度就顺便到中国来,而且第一年尝试也非常成功。从第一年参展上海和北京加起来是三千人左右,到去年2003年两地加起来有将近4千人,在参照院校方面第一年两地是一百多所,现在已经达到两百所了。这样一个数字变化在全球也非常显著,从全球来讲2001年大概是一万五千多个候选人参加了几十个城市的展览,到今天已经有四万多人,在院校方面全球2001年跟我们走遍求加起来是150所商学院,现在增加到350所。从供需双方都发生数字上一个很大的飞跃。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来参加这些人的数据我们都有,因为他们都经过网上注册,这些数据是跟商学院分享的。从这些数据来看一般参加巡展80%以上是在职的,有工作经验的。而且在推广这个展览之前在媒体上都会提醒大家,你最好有两到三年的工作经验再来,要不然也没有什么意义。事先已经跟他们讲了,但是每年还会有10%在校的学生包括研究生会来,工作经验不是非常足。在中国市场上MBA候选人普遍年纪偏小。

  主持人:我甚至看到十七八岁的孩子。

  夏谦:我们在上海第一年有一个妈妈把孩子都带来了,想熏陶一下。

  主持人:我在现场注意到一个问题,来的绝大多数是来自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商学院,很多人进去的时候他们的外语水平并没有达到能够跟院校代表沟通的程度,你们有没有做一些预期?

  夏谦:我们没有想到,大家对所有的展会可能会比较感兴趣,只要是招生的都会去,而且我们展会的优点只要你在网上注册过,不要交门票就可以进去的,我们是在五星级饭店搞的,但是因为我们是服务商,没有必要向MBA的候选人收钱,我们也想体现我们的价值,这样中国就会形成会一点外语或者是像读MBA甚至是外语还没有过关就想念MBA的都会来看,他可能会想像你会有中文翻译的,所以我们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有一个没有特别严格的你不会英文就不能来,因为大家来的时候都是凭他在网上注册得到的回执,他可以请朋友帮忙,有的是现场买票、填表,英文不过关的只是非常小的部分,他们来了之后也会没什么收获,但是会给你这种印象。

  主持人:那天我也看到参加这次活动世界上的商学院跟我们国内搞的展会和招生的会议都不太一样,每个商学院派来的人员最多不超过两名,有的商学院就来了一个人,还有一些服务人员基本上从国内内聘的,根据中国市场这么大的人才吸纳能力,他们会不会考虑到今年年底再来中国做MBA巡展的时候加大人员沟通的力度,比如会派更多校方人员来中国,甚至会提供翻译有没有可能?

  夏谦:他们已经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在中国市场上来寻找适合他们的这些候选人。其实我们只是提供一种途径,而这种途径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它是一个全球平台,参与者这个学院的代表必须是隔一天一个城市,有的跟着我们走全球,差不多两个月下来,所以只能是用最少的人力,把该留的信息都留下来,他拿到的这些数据都会跟我们再分享,再不停地发E?mail,据我所知这些著名的商学院不断地有招生说明会,那个时候是他们花大力气的,在宴会厅由他们的教授上模拟课,我想只有他们一个人在演出的时候会花比较大的力气。而巡展是非常集中的展会,所以有它的特殊性,并不是说他不重视。

  主持人:通过我们刚才对嘉宾问题的访谈,我们对国内MBA产业和MBA教育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所有人尤其是MBA产业内的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排名问题。国外商学院排名已经有了公认标准和权威的排名,不同媒体以不同的标准给国内院校做了不同的排名,但是不能广泛地为被排名者和大家所公认,我们也想听一听大家的看法,中欧MBA今年1月份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53名,亚洲第一名,但是在一本外刊中文版在今年3月份的MBA课程没有被英国金融时报排名收入其中,好像这中间存在着一些矛盾,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严俊:他们的侧重点不一样,金融时报的排名占比较多的比重是这个学校毕业生毕业之后三年的工作情况,这个工作情况就包括他们三年以后的薪水,学校毕业时的就业率怎么样,还有金融时报会考虑这个学校国际化的程度,还有教授等等,你刚才说财富中文版最具市场价值的评选,当时我们看到了这个就觉得是有一些怀疑的,为什么怀疑呢?第一个来讲,首先定义来讲怎么叫最具市场价值的MBA,这个概念怎么定义它。第二个因素,你做任何的调查是要有样本的,这个样本到底取样取多少,样本里取样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层次或者是什么样的公司,或者是外资公司、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到底有多少,取了多少样本,取样填调查本回去的人是多少,然后再看这个样本是不是足够大。第三个来讲,它这个调查跟金融时报不一样,金融时报的调查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学校提供一定的信息给金融时报,但是金融时报本身他也要跳过学校去做一些调查,比如像这次对毕业生的调查,全部是跳过学校做的。学校只是提供给金融时报所有三年前毕业生的这些E?mail和联系方式,金融时报会直接把他的调查表发给那些毕业生,而且要求学校里必须要有20%的毕业生能够有反馈,才能够记录这一次调查的名单里。但是最具市场MBA我也读了那篇文章,它是完全单向的,发了一些调查表,在哪些地区也不清楚,第二实际上他做出来这个排名不是最具市场,而是问了一些人你知道这个学校吗?你知道那个学校吗?大概有20%的人给了回馈,最后排出来。所以对于很多数据可靠性有多少、是不是他所说的就是最具市场的,因为这个题目是很具有吸引眼球的作用的,但是调查实际做出来的结果并不能验证这是最具市场价值的MBA。所以我们对这个结果表示怀疑。

  第三个任何排名来讲,因为考核的对象、调查的重点、在每一个部分上的百分比不一样,所以调查出来的结果学校的前后也会不完全一样,两大比较权威的,美国的商业周刊,还有一个是英国的金融时报,这两个排名在世界范围内大家是觉得可以认可的。

  主持人:要权威的话必须是公开的,要有透明度,这种排名方式可以被国内组织机构借鉴的,为什么他们没有用这种方法来排名?而是用比较模糊的概念来做这件事呢?

  严俊:金融时报排名的标准有些是公开的,在金融时报网上是可以查到的。但是排名标准也不是完全可以公开。有的学校说他的标准是这个,我可以做比较针对性的准备,这样使得我排的更好。所以有一些东西是公开的,但是内部来讲金融时报也有这个报纸本身的声誉和权威性的问题,所以会组织一批人来做调查、评估。总体来说海外大的媒体对它的公正性跟客观性是可以相信的,对国内来讲我不是说国内的排名都不好要看这个排名的作用是什么。比如现在也有很多大学的排名排出来也不一样,但是有一些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像它这个排名我觉得可能是对于市场的炒作,或者是需要更多人看他的杂志会有用。但是整个标准体系上我个人觉得并不是特别清楚。

  主持人:看来商业杂志将来要想做这样的排名的话,一定要考虑得更多一些,我想问一下清华的钱小军博士,我们知道清华金管学院在国内都享有盛誉,可能不需要任何排名在国内都是属一属二的,为什么我们的MBA课程没有被英国金融时报收入其中,过内评选会非常热衷把你们的MBA商学院作为很显著的地位来体现,您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

  钱小军:我们学院认为在现阶段我们国家所有培养MBA的院校来讲,应该说排名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从现在来讲,所有的国内商学院大家都能够直视这个现实,它和国际的一流商学院相比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差距,这个不能否认。我们最迫切或者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实际上是怎么样加强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实力。因此我们觉得排名并不是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无论国内的杂志还是宣传的媒体也好怎么样做排名,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第一和第十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主持人:我们没有刻意为了迎合某些排名而做调整是吗?

  钱小军:实际中文版的排名根本不牵扯到任何学校,没有学校的参与,是在企业里做的。

  主持人:我记得是在读者范围内做的调查。

  钱小军:这跟学院没有关系,没有调查学院,也没调查学院的毕业生,所以我们没有参与过。所以我们不应该太看重这些排名,无论杂志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们一贯认为国内一流的商学院其实差别都不是像它排出来的第一、第二这么明显。另外我们在做节目之前跟严俊先生也谈过,他们欧他们的难处,我们有我们的苦衷,其实大家都有难念的经。

  主持人:毕竟体制的过渡还没有完全完成,中间还有很多问题。

  钱小军显:我们有羡慕他们的地方,他们也有羡慕我们的地方。

  主持人:问一下浩竹猎头的王总,从MBA人才市场角度来看,很多用人单位得知来应聘者具备MBA之后,本能反映都会问你是在哪里读的MBA,而不是问你认为你的专业素质如何、有过多少年的工作经验,院校的排名对MBA的市场定价是不是有很大的影响?

  王长江:单从简单的排名来讲,影响的只是一小部分,真正走上排名榜是众多院校中的一小部分,大家问这个问题很少有人问你是不是排名榜上的企业,你是不是排名榜上的MBA,而更多问的是你是哪个学校的,是国际的还是哪一种的MBA。我想原因主要在于MBA在中国已经有多年了,从我们的经验看来,大家印象当中会对有些院校会有些判断,有些院校给人感觉是比较浮躁的,比较会谈宏观理论的,而有些是比较务实的,有些和国际比较接轨的,等等大家都会有一些印象。问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更重要是他们以前毕业的MBA走向社会以后得到的口碑。我个人感觉作为院校不应该去追求排名,当然作为院校应该讲究在提升自身的师资,使得自己院校毕业的这些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在我们做猎头的时候能够挖到他们。能挖到他们就说明他们的职位年薪比较高了,能推荐他们就更好了。不光能够挖到他们,而且他们优秀得值得我们把他们推荐给更优秀的企业,这样我想对于一个院校来讲,如果长期这样的话,不管在国际还是国内的排名如何会被市场更加认可。就像现在对有些院校的MBA,如果是的话我们会更加深地看他的简历,这个人要不要推荐,因为他是很知名院校的MBA。而且我们在给跨国公司推荐的时候中欧会考虑的多一点,清华的也要考虑多一点,这些都不用去想了。在我印象当中他们的学风给我感觉很好,不是因为这两所院校刚好跟我坐在一起,而是我在做业务当中觉得这两所学校的学风比较严谨,不是好大喜功的,不是动不动在什么地方吹嘘我们自己,谈我们的学生年薪多少,在我们调查过程当中发现有些东西是不务实的,我非常赞同钱博士讲的,我们的院校实事求是,做我们该做的事情,他们排名排他们的,我觉得作为一个院校应该这样做对学生才是负责任,对于院校才是负责任,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更愿意跟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去打交道。

  主持人:我们知道国内大概有六七十个能够产出MBA的教学机构,按照您刚才的说法包括严俊先生提到的一些意见,早晚在我们国内会出现一个能够为大家所公认的权威的排名,也许将来是我们《商务周刊》做这样的排名。有了这样的标准之后,这样的标准和排名会不会影响职场上这些人才的竞争?

  王长江:我想如果贵刊能够作出相应的排名跟我们工作经验中接触的非常一致的话,因为我们的业务经验当中去推这个人的时候,如果他的MBA经历有时可以作为亮点突出的时候,就是已经被市场认可了。因为他的学历背景有可能会使他的年薪高一些。再一点就是作为企业来讲,因为这个院校扎实的学风培养出这种学生为企业解决更多的问题,愿意付更多的薪水给他。对我们来讲因为这些人更高的薪金我们能够拿到更好的回报,所以我们真的很希望有一个符合实际的排名,而这个排名对于最优秀的人才聚拢到这些最优秀的学校去,这些最优秀的学校由可以收相对更高的费用来维持他更庞大的师资,我想对大家都是好事情。

  主持人:从您的机构推荐出去的这些MBA,你们对他们将来工作的线索和位置有没有跟踪呢?以便于你们将来的工作更好地开展,就像您刚才提到的口碑,从哪里作出信息反馈,也许您这里是最好的桥梁。

  王长江:浩竹主要关注总裁级最低也是总监级的职位,中国目前的MBA职位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各大院校都要注意的问题。应该说中国很多MBA培养不成熟,也不够成功的。在我们推荐的数量有限的职位当中,具有MBA背景的人数是有限的,我们目前来讲还没有特意跟踪因为他是哪个院校的MBA才会跟踪他的发展,更多是我们印象当中他是哪些院校的MBA可能会被其他企业所接受,我们在推荐过程中会考虑到他是哪个院校的会更愿意做一个亮点或者是参考的亮点。有些院校把他们的MBA教育背景放在后面去写,不写在前面去,就是不想让他马上看到是哪个院校的MBA,因为担心万一引起误会。

  主持人:谢谢王总。

  钱小军:我想补充一点王长江先生的发言,因为MBA的教育在咱们国家一共才十几年的历史,而且前几年人数相当少,大规模培养还是最近六七年、五六年的事情,所以要成长到王长江先生所关注的业务对象的话需要时间,我相信现在MBA可能不是他们的业务重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具有管理潜质的人,我们相信他们在学完了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定会成长为他们的业务主力,我就是想补充这个。

  王长江:我想也应该是这样的,有些职位确实是太高,有些MBA包括清华的MBA,我有一个朋友是属于上市公司的总裁,他是96年读的MBA,非常早了。那个时候才两个班,量很少,这也是一个因素。我想只要他脚踏实地把自己的每一步走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的话,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还是有可能比那些没有受过MBA训练的人更容易达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上。

  主持人:在这个位置上或许真是旁观者清,我想问夏谦先生,海外的一些权威机构包括一些知名的商学院他们是怎么看待中国境内有很多单元在炮制的这些排名?因为我知道很多境外商学院在加大跟我们国内商学院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包括交换学生、交换项目的互访,他们在做这样合作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样的问题?

  夏谦:他们完全是站在国际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他们首先关注的是中国市场是我必须要去占领的一个市场,所以选择合作对象其实更多是考虑他怎么样能够获得准入来招生,来办学,这是我们国家规定的,必须要合作。还有一个你要问他,你要问他对中国商学院怎么排,他只认那些国际师资的商学院,他知道中欧跟欧盟是有关系的,他就说中欧很好。但是他见没见过中欧的毕业生呢?也未必接触过。他对中国市场只是看好它的成长性,但是并不认为这是世界一流的人才市场。就是人才的素质并不是国际领先的。国际上也不会考虑北大清华的排名在什么位置,因为他们所有的排名全部是世界500的大企业。

  主持人:看来商业媒体要做这样的排名的话要做非常周密的考虑,也许还要跟各位打好直接的招呼。

  严俊:我们满愿意跟商业媒体在做这个之前有一些更多的沟通,包括这种标准。因为这个排名要得到公认首先是所有的商学院之间要公认,然后是所有这些MBA将来潜在的候选人能够公认,这个排名才能在中国得到大家的公认。

  钱小军:去年年底开过一个全国MBA培养院校的院长会,在那个会上大家也谈到是不是应该建一个中国的排名体系,当然大家也认识到一个排名体系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是不可能的,但是能不能作出一个比较公正或者是比较合理、科学的,这需要很多努力。

  主持人:不是一两家媒体甚至是调查公司能够做到的。

  钱小军:对,当时还讨论是作为官方还是作为民间的,当然不可能马上有定论的。

  主持人:刚才说到关于国内院校MBA的排名问题,从这些排名问题折射出几乎所有的MBA院校都面临着发展的问题,如何能够更小地实现国际化的教学和办学路线,国际化可能是这几年对所有院校提及最多的字眼。我想问一下严俊先生,从招收海外MBA学员来看,中欧是应该走在前列的,但是前些时候我们《商务周刊》记者在采访一位著名的MBA研究学院的时候认为到海外并不切合实际,海外路线可能更多的是为了扩大国际的知名度,为国际排名增加筹码,您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严俊:今年是中欧第三年大规模招国际学生,我们真正还是大规模招是从2002年开始的。在刚开始招的时候确实就像您说的那样,02年的时候当时招了14%的国际学生,这里面亚洲学生是比较多的,我相信14%当中70%是亚洲学生,但是通过这两年招了以后今年的情况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今年招生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到现在招了20%的国际学生,而且在这20%国际学生当中有50%是来自于欧美,另外我们统计了一下,在欧美很多ABC如果把这些人也去除的话,这20%里面40%是非黄种人的,而且这是来自于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其实我们招国际学生不是为了去排名,就像钱老师说的参加排名不是为了在排名上到好成绩才去参加的,第一个来讲,参加排名也要去看一下在国际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有什么差距,有什么我们做的好、什么我们做的不好的,要去改进。为什么招国际学生?因为牵扯到中国学生,即使是20%的学生是外国的,但是还有80%是中国学生,中国学生最缺少的不是对中国文化、经济社会的不理解,也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缺少国际化的阅历或者是经历,这一点不是国家开放了,出去玩一次、旅游两次你就能学到的。我们招这些国际学生来一方面是为了给中国学生通过他们的经验来提高中国学生国际化的经历,对西方文化经济环境的理解,还有一点为什么说今年要招那么多欧美的学生,因为中欧的课程是全英文的课程,这些欧美来的英语是他们的母语,对于创造全英文的小环境,加上学生对课程的理解都是有好处的,这是主要的目的。反过来来讲,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因为现在中国整个经济来说,在国际上是一枝独秀,全球谈到中国问题都是一个热点问题,而且很多人看好中国大的市场跟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多国际学生也愿意通过到中欧来读书,从中国学生那里来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经济,来建商业网络关系,使他们将来能够在中国就业,或者是做中国跟他们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产生很大的好处。所以这是一种双向的。

  主持人:以现在的数据来看这些欧美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流向哪个方向?

  严俊:我们是02年大幅度开始招,去年才毕业,因为我们的课程17个月。当时招的欧美的学生绝大多数都留在中国了,有一个学生现在在美商会工作,亚裔学生比较多。生员质量是一个不断循环的问题,国际学生来了,国际学生在这里学的好、出去做的好,对于他在那个国家自己的朋友圈子也会有一个开拓作用,MBA口碑是很重要的,在当地的国家很多人看到他中国来也做的很好,他们很多好的人也会过来。像今年我们招的这些欧美学生里有很多都是美国、欧洲的名牌大学,比如说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等。而且在欧洲跟美国当地也是做的非常不错的大学,这个循环做起来之后,生员质量会逐渐变好的。

  主持人:我看到吴敬连和徐小年都是中欧的专职教授,还有江平是我们的访问教授,这几个重头人物和你们占相当大比重来自外国的师资力量有很鲜明的对比,是不是在师资国际化方面也在考虑必须跟国内资源的平衡,这一点怎么看?

  严俊:中欧毕竟是在中国大陆的学校,而且80%是来自于大陆,而且有一些海外学生希望将来在中国就业,在整个课程当中,这是一个国际化课程,中欧请的这些中国教授也是蛮有特色的,吴敬连是中国经济界的权威,徐小年在经济方面和投资银行分析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他们对中国经济跟商业社会的了解能够在授课的时候贡献给学生的是很直接的对于中国经济、中国商业环境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对整个中国学生是有非常大得好处的,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中欧很罕见在自己公开的材料中说到我们是非盈利性的商学院,这和很多国内其他MBA培养机构不太一样,但是很多人对非盈利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模糊,您能解释一下?

  严俊:非盈利性首先不等于不赚钱,非盈利性的角度是中欧有学费的收入,有公司的赞助,有一些政府的赞助,我们有很多产出,把产出投入到学校的建设里。像刚刚王先生讲的投入到师资建设、学生课程重新设置的建设,提高课程总体的质量,从这个方面产出的很多钱是用在再投资上的。

  钱小军:其实国内院校没有说自己是盈利的,因为教育机构应该是非盈利的。

  主持人:从市场上报考MBA都有一个直观感觉国内MBA院校事实上赚了不少钱。

  钱小军:收入是不少,但是就像刚才严俊先生讲得意洋,它的钱不是都发给员工,不会每个人的腰包都鼓鼓的,这个学校就不再引进更多的师资,不再改善学校硬件、软件条件,就是要不断地投入,要不断地提高我们的实力,实力不是凭空来的。尤其我们能够看得见的硬件学校,清华从97年开始建了两栋大楼,这些硬件是从哪里来的?也不都是靠捐献,所以一定会有投入的。从这个意义上改我们都不是盈利性的机构。

  主持人:这和很多学校盲目扩大招生是有本质区别的。

  钱小军:经管学院到现在一直都是这么大的就没有再增加过。清华要想多招的话肯定没问题的。

  王长江:你所听到的市场上说教育赚钱的机构很多是你看什么MBA班,哪里办的、引进的等等,他们是盈利性的。包括很多机构跟我们联系,他们和考虑口碑的院校是不一样的,他们就是为了盈利。我觉得中国MBA可能最终有希望的就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把办学的回报都用于不断地投入,这样它的长期效应才会更好。

  主持人:钱博士,我们还想问您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和很多院校办学一样,大家都能够意识到中国的市场人才吸纳能力和MBA后备储备是最强的,王总提到之所以有这么多挂靠出来的单位用这样的名义在招生,上MBA学校的支付力希望有这样的教育背景的人其实不是很突出的问题。从教育角度讲,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强调自己要大力走国际化的路线,因为国内市场已经这么庞大了,世界MBA巡展来中国的目的无非是他们的院校能够招走更多的学生,清华为什么非要强调自己一定要走国际化路线呢?

  钱小军:首先清华不是单方面强调国际化,而是强调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因为毕竟我们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立足于在国内发展自己的事业,实际上我们是强调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而是单方面强调国际化。另外我们是希望他们有国际化的视野,这个国际化的视野一个是走出去,再有一个就是请进来。实际上目前这两方面我们都在做。走出去是学生做交换,最近这几年不断地开拓可以进行交换的学校,我们每年在国际MBA项目里交换的名额差不多快达到25%到30%。这里面我们跟严俊他们差不多,也差别是从2002年开始大规模招收国际学生。从2001年就有,但是那时候大概只有六七个,从2002年这个数字上到十几个。目前我们大多数的申请人和录取的学生还比较多的是在亚洲地区,所以这也是今年还是走出去,走出亚洲。我们今年3月份刚刚参加了欧洲的巡展,去了两个地方。为什么去了法国和伦敦呢?我不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是跟中欧的想法一样。当时我们觉得要招收的学生应该来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是落后的地区。因此我们觉得选择法国和英国首先是这样的考虑。另外一个是因为最近这几年都和法国院校进行交换,法国跟中国好像文化上联系挺密切的,今年又是中法建交40周年,也有人说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从交换过来的法国学生的口里,他们就说不知道清华有这样一个学校,而且可以用中文全部授课,说早知道我就上中国来念了。其实这也给我们启发很大,他们之所以选择到中国来交换是因为对中国有些特殊的想法,不管是将来回国工作还是将来就在这里工作,即便将来回国工作也希望选择跟中国有关系的业务来从事,所以当时我们觉得去法国应该会有一些作用的。当然法国和英国是挨着的。

  主持人:效果怎么样?

  钱小军:说心里话,清华在国内的知名度以及在国际同行业里,都是教育同行里那是大家都认可的,因为都知道中国是大国,所有的国家想跟中国交流的话,都会想到清华和北大,因为这两所学校在国内是公认的。在同行里没有问题,但是说实在话参加巡展的这些学生对清华还不是太了解,特别是看到这个学校从中国来的,就自觉会想到这个学校要有很高的中文水平,所以要花很多精力跟他们说明这个学校是中国的学校,但是我们有一个全英文化的项目,凡是到我们这里来的学生都很惊讶我们有全英文的,而且确实有很多法国学生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英国也有。严俊他们也参加过欧洲巡展,跟他们的情况差不多。

  主持人:从你们二位的角度讲,既然现在有这么强的愿望走出去有没有必要在欧洲或者是其他发展地方设立办事处,常年为自己的形象和招生做一些工作呢?

  严俊:从目前来讲我们没有这个打算要在欧洲或者是美国的学校设办事处,为什么呢?第一个来讲,每年招收国际学生20%到25%,不会超过30%,而且我的学生来自全球那么多地区,不可能花那么大的代价在每个地方设一个,但是我们会积极地走出去,另外积极地跟美国或者是欧洲比较好的学校做交换学生的项目,因为刚刚钱老师说到,我们也有很多学校跟全球40所学校,美国大概有十几所,欧洲有十几所学校,而且都是顶尖学校,在MBA教育里作为中欧商学院有这么好的质量得到他们的认可,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那些学校的MBA给你宣传,使得带都一些好的生员过来。

  钱小军: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目前来讲学院的精力和财力还是有限的。我们希望给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或者是这样一些方面的机会,另外也向通过这个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多样化的水平,我们觉得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书本,或者是向老师学习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大家就必须有多样化的条件才可以,另外一个随着经济全球化,未来的毕业生一定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工作,因此将来他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我们学校就应该提供这样的环境,因此我们希望提供一个比较国际化的环境,所以这是我们希望能够扩大国际招生的主要想法。

  主持人:谢谢钱老师。夏谦先生,今年年底在中国还有一次MBA巡展是吗?在北京和上海?

  夏谦:广州。

  主持人:今年中国区巡展会不会有本土商学院会参加进去?

  夏谦:我们从2001年第一次来到现在,商学院本土越来越多了,我在接触钱老师、严俊他们之前,我们总队跟我讲来参展的商学院也是有一定要求的,有些项目像王先生刚才讲的一些报纸上的也愿意来参加,但是我们就不能主动了。今年11月份肯定欧美来的商学院总数会比2003年更多,国内商学院还是质量最好的这几家,中欧、北大、清华或者是长将、上海的国际MBA、复旦、上海交大、同际的MBA等等,还是这几家主要的。我们认为他们比较可靠。因为我们本身也不收大家的费用,所以希望来的候选人能够用他最宝贵的时间,我们展览也就是四个小时能够见到最好的,把有用的信息带回去。今年还有一个就是除了在11月7号和9号在上海和北京之外,11号还要去广州。关于今年全球的形成大家可以在TOPMBA.COM上看到,这个英文网站除了有全部的MBA巡展之外,还有一些咨询服务,也是跟招聘有关的,读过MBA的一些专访,还有一些排名信息,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机构做的一些中立的。中国这边巡展发展的势头非常好,对所有的国内商学院都是开放的,只要他们有兴趣都可以跟我们联系,最后是不是入选还是根据国家的口径严格把关,审查他的一些资质条件,还有项目是不是合法。

  主持人:在这个大问题下我想最后一个问题问一下王长江,有很多来自国外的MBA,非一些黄种人才在国内他们是不是一定表现出局被MBA标准,他们更愿意吸纳具备国际化背景的人才还是同等比重考虑到本土产生的或者是本土出去再回来的这些MBA?之间有哪些差异?

  王长江:在中国本土培养的国际化的MBA更多的是强调适当扩大了国际化视野,在师资上、课程上做了很多调整,但是他的生活环境仍然是在本土,所以讲他们的国际化肯定是有限的。作为在国外培养的中国的国际化的学生的话,他生活的环境相对来讲感觉会好一点,他们生活在跟他们不一样肤色的环境当中,生活、教育都发生很大的转变,但是我们更强调一点,我们建议如果是在国外读MBA的话一定要更多地深入到当地的社会之中,在他的业余时间里要跟外国人交朋友,而不是只跟我们自己人,要全方位融入。而且如果能够挺得住,在国外工作三年。如果没有这样的话,说个很实际的话,他在国外受教育的背景有可能还会被我们,比起国内主流院校的MBA还会看的更低一点点。因为他那个国际化的状态是有那么一点,但是潜还不够。反而这两年脱离中国国情之后,两年中国国内发生变化非常大这样对他们并不是最有利的。所以我们去看,我们觉得中国的学生如果你有能力再融入到国外文化状态,在国外读完书再读几年,我推荐你这样做,而且这三年一定要做出点儿事情来,让我们推荐的时候好推荐一点。跨国公司如果在高层岗位上选择的话,更多考虑还是在国外读的MBA,而且是工作五年以上的,他考虑MBA的价值和意义会更突出一点。当然在国外读过MBA的人,如果他有国际性业务的时候可能会优先,否则跨国公司也在选择国内有主流院校的MBA,因为他们更了解中国的市场。跨国公司在中国要赚钱,它的利润来自中国,所以需要懂得中国市场的人,所以像清华、中欧这些MBA会更多地被那些大的跨国公司考虑和接受。

  主持人:还有一种您刚才可能没有提到,严俊先生提到的,他们已经有一批来自于海外可能是白种人,也可能是其他人种在国内读完MBA留在中国,从职业市场来看他们是不是稳定的群体,他们在市场中体现的价值和其他几种相比是什么样的状况?

  王长江:目前在国内读MBA的外籍认识目前我还没有直接碰到,我们碰到更多的是原来在国外读过的外籍人士,从个人的人系或者是对这个市场的预测,我们感觉在国外生活多年,在国内读MBA这个群体,他融入到中国社会当中仅靠着一年多或者是两年的时间还是有难度的,我们估计他们在中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有些人可能会适应表下,他们最好的是协助中国去做一些海外市场,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因为他们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对中国管理以及市场适当的了解对大家做国际化会有好处。如果只在本土市场上拼拼打打的话让我们感觉他们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如果能够在国内生活多年,我认识有一些在国外来到中国,当初是偶然机会派驻过来,后来又留下来五六年以上的人,现在中国话说的比较好的外国人非常好的融入到中国的环境,他们非常严谨的工作风格、非常职业化的状态得到他所服务公司的高度认可。

  网友:从学校角度来看,严俊先生根据您学校的具体情况,那些人更适合去中欧读MBA?

  严俊: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现在报考中欧的人有很多,中欧喜欢的人第一是喜欢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所谓的教育背景是看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希望是名牌大学,当然不是说普通大学没机会,像清华、北大、交大、复旦的这些学生,另外他们在学校的GPA方面是比较好的,另外需要考雅思。还有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招一个MBA将来是要就业的,所以会比较关注以前的工作背景,第一不是说你在哪里工作,而是从这段工作背景当中学到什么东西,对于你将来要做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影响,另外我们也注重学生的领导能力,你将来MBA毕业做一个领导者有没有领导能力,另外很多人一毕业不一定就创业,很多是进公司,作为一个领导者有没有创新的能力,这些是属于个人素质,这比你的工作经验还要重要的,你的工作经验能够帮助你在毕业的时候很快地找到工作。但是你以后要发展的话,可能是个人素质在其中起的作用会更大。所以主要就是看这三大方面,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和个人素质。

  钱小军:我们跟严俊老师说的差不多,但是我可以具体说一下我们更注重的是四方面的能力或者是素质,一个是我们比较注重领导潜力,我相信各个商学院都是这样讲的。但是在衡量他是否具有领导潜力的时候不仅仅看他做过什么样的职位,希望通过他在大学期间的表现,除了工作表现以外,当然还有其他活动当中表现出来的领导潜质,通过这个对他的领导能力进行评估。再有一方面比较注重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他曾经上过什么院校有一些关系,但这不是绝对的,当然和他的考试成绩也有一些关系的。还有我们对他原来的工作性质也会进行一定的考核。因为我们院校所决定清华是工科院校所以对逻辑能力会比较强调,会关注他是不是掌握了数量概念、逻辑思维、创新等等这些东西,再有一方面比较注重个人品质和性格特征,我们希望能够有高尚的道德标准,能够是诚实、守信的,尊重他人,同时有团队精神。第四个很注重个人志向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希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将来才能够为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所以我们希望是不是具有远大的志向,有没有开阔的视野,同时有没有挑战自我的精神,还有就是如何面对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当然我们希望了解你如何通过MBA的学习来实现你未来的职业目标。

  主持人:是从优秀到卓越的培养。经过现场嘉宾对我们上述三个大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观众和网友已经已经对中国MBA产业的格局和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应该说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现在欢迎网友向在座的嘉宾提出一些问题。

  网友:严俊先生,能谈一谈中欧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严俊:中欧到今年才十年,这十年的路走的是非常快的,实际上我们要改进的,包括目前国内商学院普遍面临的教师师资的问题,中欧这两年在这方面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且走的相当快,我们的长期教授队伍已经有35名,但是这个素质如果比较欧美学校的话这个数字是很小的,我去年在沃顿商学院的时候他们是两百个长期教授,所以大家就看到数字上的差距,扩了长期教授队伍以后,对于整个学院做研究报告在世界知名杂志上的发表的数量都会产生很大的好处,另外研究多了、案例发展强了很多都可以用在自己的教学上,这些是有帮助的。中欧目前也意识到,而且是正在改善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在做的,我看沃顿的招生体系、教学体系、分配体系都已经建的相当完善了,因为它已经是一百年的历史了,对中欧来说也在建这些体系,因为只有有一个完善的体系了之后,能够不断地积累才能在这个积累上不断地有改善。第二个有了这个体系之后,整个工作的效率、改进的程度都会更快,这两方面也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主持人:我注意到你们现在非常注重在学校平台之上做一些公开的活动,包括比如说像沃顿商学院的同学会,对公益事业的充分参与,是不是也是基于刚才的考虑呢?

  严俊:对学校来讲,学校是一个教育机构,教育机构其实也存在着教育责任的运用,学校组织的活动一方面是扩大学校在商业社会、紧急社会中的影响,反过来讲学校也是具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组织的汽车论坛不是纯商业性的论坛,具有学术性,是一个学校来组织的话这种学术性更强,再有商业的话,这样是比较匹配的,所以会从整个社会大环境、社会责任感跟宣传跟我们知名度的拓展方面做这些事情。

  网友:清华的院长曾经是朱总理,中欧的院长也是一位显赫的人物,不公平的状态是不是的确存在?

  钱小军:我认为朱院长为我们学院的贡献更多是从战略的角度,比如说这个学院应该怎么样发展,应该差着什么方向发展,其实参与市场运作非常有限,但是对方向把握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们会说有了朱容基院长你们就会有多少多少赞助怎么样,应该说有一些,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周围清华90多年的历史,他自强不息厚德哉物吸引了很多捐赠,不能是因为某一个人,我不否认确实是会有影响,我认为不是核心的,如果我们太强调这方面的话会忽视很多人的努力,因为我们学院那么多人,我们现在正在庆祝20年,大家都在回顾,很多人讲到的都是老教授的贡献,在刚刚开始建院的时候特别艰苦,很多人感谢的是老师,那时候条件也是很差的,没有说我们学院通过这个获得了那些,还是那些老师的奉献,这是大家感觉最深的东西。并不是某一个人带来的影响多么有决定性,我们学院已经退休的没有退休的、即将退休的人对学院的认可。

  网友:钱老师,您认为毕业三年的本科生比毕业十年的专科生更有优势吗?

  钱小军:我们在录取的过程当中,我刚才讲的四个方面一个人的管理潜质不完全由他的工作年限长短所决定,有的人刚刚毕业三年,也就参加了三年工作,但是他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很多人十年以后都赶不上的。我们主要看他干了些什么、经历如何。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些人,工作了有十年甚至十多年,但始终就是一个普通的职员或者是工作人员,就没有担任过任何管理职位,我们就觉得这种人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太具备管理潜质的。所以我觉得不能严格地用工作年限来衡量一个人的管理潜质和领导潜质。所以在清华来讲适当会考虑工作年限长短对考分的影响,但是在录取过程当中不会说十年就比三年有更多的优势。

  严俊:我补充一下,这个话题也是蛮热的话题,很多年龄小的觉得跟年龄大的有弱势,其实不是这样的。就从就业角度来讲,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如果说同样三年的人跟十年的人公司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十年的人工作可能更看重的是你以前的背景,三年的人如果是很聪明、思路很清晰,那公司觉得这个人招过来培养两年,可能比同样工作五年的人好得多的多,就愿意投这个钱培养,这种学生有出息的程度比那些年龄大的要有出息得多。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在国内像一些大的咨询公司、投资银行,这些行业他们比较注意培养的是年龄小的人,但是如果三年的人很聪明、思路也很清楚,英文也很好,这种人被招过去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十年的人,所以不单单是看你工作几年。

  钱小军:其实咱们国家严格规定至少是三年的工作经验,对于世界一流商学院,像哈佛、沃顿、思龙商学院都没有严格的。或者是有些人有,但可能就是两年,会比我们统一的要求低一些,甚至根本就没有严格的要求。

  严俊:实际上中国商业社会跟美国社会对MBA的看法不一样,我们招的学生频率年龄或者是平均工作经历一般平均高一岁,但是这个平均只是从他的工作年龄来讲还是有很多是只有工作两三年的,但是将来发展也做的非常好。

  王长江:我感觉从实践经验来看,目的真正做的所谓做的比较好的是年龄大概在28岁到35岁之间,有很多人是31、32岁,三十而立,真正立起来了,已经带了上百个人,掌握上百亿的收入,有些人没有读过MBA,有些读过MBA,你会发现这群人的特点是什么,第一他们具有一种潜质,具有很大的潜能,在他们刚刚毕业的时候在一个公司不断地被提升,每件事能做得很好,照顾到下属,有领导能力,会被提升。另外都有很好的个人品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更好的个人品德他在群体当中会得到无权而为,更不要说大更有威权了。还有一个特点是相对的稳定性,指的是对某一家企业的相对稳定性,不管他进入的角色有多低、起点薪水有多低,但是增长的速度非常快,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就像清华MBA五年跳了五级,薪水不断上升,他去的时候是两千多块钱,他为了进这个公司自己愿意要求这么低的,他有足够的潜能、有足够的稳定性,他在比较市场化的公司当中会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我们还碰到一些MBA,是真正的MBA,毕业三五年来,还在晃。这个公司晃一年,那个公司晃半年,总是找不着感觉,你说他们不聪明吗?考他们的话,他们的智商不到140,也差不多,他的沟通能力很多地方非常强,但是他们身上的缺点就是浮躁,还有就是太精于计算了。有的是聪明,而不是智慧,聪明是先天的,是急快的反映速度的,耳朵听见马上有反映,而智慧很多是知识是日积月累的,有些人积累的过程可能短一点,他用心去积累。他做事情第一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第二会有适当的捷径去减少这个过程,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减少这个过程。现在很多年轻人读MBA或者是不读MBA也好,心态非常重要,曾经有这么样一句话,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你的未来。

  主持人:有很多网友都在问问题,我们只能最后选择一个问题来让嘉宾做讨论。

  网友:去年曾经有一个中国国内的富豪排行榜,在前30位的富豪们并没有什么高的学历,更不用说MBA了,与其在现在这个状态上去读MBA,还不如去多看看《走向共和》、《大染坊》等反映商战和智慧等题材的东西。

  主持人:这其实也是很多人讨论的问题,自己对自己应该如何定位?

  夏谦:你可以设一个课程叫企业家精神项目,你可以发一个毕业证书,但这个人能不能做企业家根本不能是按这个说了算。富豪榜,包括国际上所有这些大公司的创业者都不是说先去一个商学院受教育然后再创业,而恰恰是在商学院课堂或者是社会中受到启发,另外有很好的灵感,再碰到很好的机遇,就成为商业上的成功者,这种成功模式完全可以多样化。我觉得商学院教育只是给我们提供多一条的途径,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参与,去认识一些对你经商、从事你的职业发展有帮助的人。因为商学院是一个舞台,不但给你提供一些好的老师,另外这些同学可以说是校友,我看了美国商业周刊最近的一个调查,其实他们觉得毕业之后最大的价值还是人际关系,关系创造价值。他说我毕业十年很多的商业伙伴还是我的同学,这当然是很好的关系圈,他们之间可以用很小的投入换的很大的回报。所以同学当中某一个人当了某一个公司的CEO,就会带动相关的圈子,MBA是为充分发达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源源不断提供合格的标准化的经理人才,再由他们自己竞争,出类拔萃的可能成为领导者,成为最终让大家关注的人。但是并不等于说不受关注的那些人就不是在创造价值。

  王长江:浩竹来讲,中国的首富排名当中有很多是我个人的朋友,也有些也是浩竹的朋友,跟他们打交道比较多,包括他们的发家史、他们的理念、内心想什么有时都会去沟通,刚才这位网友的问题我需要从另外一个层面跟大家沟通的问题是,做老板或者是做企业家可能从某种角度上是天生的,或者是命运所决定的有些东西,作为中国的财富榜上这些人客观去看,每年的变化也能看出一些问题。那些人能够更长久地坐在这个位置上,而很多人今年出现,明年可能就消失了,包括我的一些朋友,所谓的朋友就是企业家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还沟通过一些问题,他们有些已经不再入榜了,你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特征,跟我们刚才谈MBA有点儿接近的特征。做MBA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他需要有领导力,需要有一个把TEAM领导起来的能力,而作为领导来讲更多是鼓动力、煽动力,看这些企业家还有一个能力就是捕捉机会的能力,作为MBA来说很难准确地控制它,MBA用的数量计算的东西会更多,而作为企业家更多用的是直觉、灵感,有些东西不是后天简单能够培养出来的东西。有些是与后天有关系的,当然中国富豪榜还有一个特征,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有很多不规范,不规范过程当中会有很多胆大着成了富豪,他们不是永远的富豪,有很多今天是富豪明天就不是富豪了,当然有些富豪就开始转向了,各个院校都有富豪在读MBA,他们希望改变一下适应越来越市场化的环境,所以我建议广大网友,作为你来说应该非常客观地分析自己,不要看别人读MBA可以拿高薪了,我也去读,不要看别人做企业家我也去做,一定要分析自己是不是适合做老板的人,除了煽动能力、鼓动能力、捕捉机会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你要顶住一切的压力,可能一瞬间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仍然还站着,而不是趴着。当有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能够坦然接受他,而不是像范进中举那样。中国很多人都喜欢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真正成为头的人是有限的,尤其是独立的头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人千万千万不要误以为自己可以做什么。我碰到很多中途辍学的学生最后重新读书,他只是一厢情愿,还差很多东西。我觉得作为更多的人来讲还是应该走职业经理人的道路,就是去读书、去学习,如果你希望从事管理岗位看看自己跟几位老师讲的,你的素质是否符合这些特征就去读MBA,不符合的可以做技术,也可以做市场。只做一个最伟大的推销员也是非常伟大的。

  主持人:总之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合适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合适地分析自己。谢谢王长江先生做的总结,也非常感谢网友给我们提出这些精彩的问题,我们的时间就要到了,今天的讨论内容将由《商务周刊》的同名专栏《商业推动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报道,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商务周刊》和《商业推动者》。中国的MBA教育在达到世界一流之前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必须记住一点,一流的管理人才是和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企业和一流的市场经济相互匹配的,所以如何完善中国MBA教育的竞争机制、放开国内商学院的手脚,让大家在市场的开放环境下公平竞争,不仅是管理部门和中国商学院需要总结的问题,也是中国商学院在将来能否大步发展,从整体上接近国际水平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明确地向网友提出一个问题,明天你到哪里去读MBA?今天我们的选提讨论就到这里,下一期的选题是反倾销,规则还是较量。届时将邀请商务部的官员、中国参与反倾销的企业代表以及中外法律界的实务操作者来共同探讨中国企业面临的反倾销问题。再次感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及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以及全球MBA巡展、浩竹猎头公司的大力支持,我们下一期再见。


资料来源:搜狐财经
相关链接:http://business.sohu.com/2004/04/13/39/article219823970.shtml

版权所有:浩竹猎头网络部 (1999-2002) 请用IE 5.0以上 800×600分辩率
求职应聘发送简历: 请您点击在线登记提交系统
企业联系猎头服务: 请您点击在线猎头服务联系
网站之间业务联系: 请您点击在线网站业务联系
欢迎将我们网址加入您的书签: http://www.topjobw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