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状况的国际评价

[关闭此文章]


  1995年中国正式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以来,中国企业家状况有了数量化的测度,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家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1995年至1997年3年评价结果看,中国企业家状况存在的问题没有改变。下面我们以1997年最新的评价来看看中国企业家状况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第41位。能胜任的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第46位(最末一位)。管理人员的国际经营经验列第40位。

  从管理的绩效结果评价看也是很差的。如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列第46位(最末一位)。产品价格质量比市场竞争力列第44位。质量管理水平列第30位。

  由此可见,中国的企业家素质状况是非常差的,严重影响了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正常发展与提高。

  再从企业家队伍形成状况看也是有很大问题的。例如,1997年中国称职工程师满足程度评价在世界46个主要国家中列第45位(倒数第二),人才流动和适用竞争挑战评价列第46位,教育体系适应产业竞争发展需要评价列世界第40位,经济知识文盲率严重程度列第41位,社会价值观对竞争力的作用的评价列第34位。

  企业家状况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现有企业领导所具有现代企业家素质水平的状况,二是产生现代企业家队伍的基础工作状况,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约翰.科特(JohnP.Kotter)在《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一书中按照现代企业家素质的内涵要求,提出企业家应具有懂现代技术、懂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思维和统计方法(统计就是贯彻归纳思维的现实分析技术)进行现实观察、分析和研究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按中国的习惯说法,就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帅”才。

  企业家既要总揽内部全局,又要总揽外部全局,尤其要处理好这两个全局优势互补、带动调整、动态成长的战略选择。国际大量事例表明,当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大型企业或公司经营问题众多。或长期亏损甚至频临倒闭时,起死回生的根本是企业或公司董事全招聘或请来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家。

  在现实工作中,既具备掌握现代技术前沿的技术素质,又具备现代竞争前沿的管理素质,还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念及个性的基本素质的企业家可能是非常少的,当然我们一定要追求这种竞争型高素质企业家的形成。因此,在企业经营中,企业家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要形成素质互补。如果企业家是以高技术素质为主,那么他的市场部经理和财务部经理的素质和能力一定要高,以便形成素质互补。如果企业家是以高管理素质为主,那么他的总工程师的技术素质一定要高,以便形成素质互补。无论在哪种情形下,企业家的敏锐洞察,发现趋势,捕捉机会,总揽全局的素质是不可少的。在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非常重视上述内容的企业家素质状况的评价,因为它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水平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国企业家状况的严重问题,主要是受长期计划经济活动方式的影响。在长期计划经济过程中,培养了一代专业细化、知识面窄、知识僵化、无创新能力、无世界发展前沿竞争式的人才,这一代再过通专业细化和灌输式教育方式传导下去,导致上述问题较长时间难以调整和解决。当然,也不排除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忽视这一基础的问题,也缺乏制定有针对性又切实可行的具体发展战略和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上到下已经开始认识到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发展工商管理硕士(MBA)。这些措施有助于我国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工商管理硕士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引进大批国外的教材,但是目前形式主义严重,联系中国现有问题的针对性远远不够,特别缺乏适应中国企业家成长的大批有效案例。本来工商管理硕士是一种非常强调实际素质和能力,以及实际运作与经验技巧的教育方式,但在中国没有突出出来,反而特别需要硕士证书的形式。这也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赵彦云(中国人民大学) 丁晓良(中国科学院)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