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关闭此文章]

  

  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时期形成的。它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市场调节,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程度也比较低,企业注重劳资双方的合作关系。日本企业中独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日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无须怀疑的。但近来关于改革这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过。一般来说,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

  1.重视员工素质和对员工的培训

  日本企业聘用员工时,不看重个人的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素质。其基本思想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的培训,胜任所有的工作。

  为了保证获得高素质的员工,日本企业非常注重与学校的合作。在不同学校之间,企业认为好学校的学生素质比较好,更加愿意优先录用。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是很愿意与企业合作,尽量向企业提供关于学生的准确信息。

  日本企业因为在招聘时重个人素质而轻特殊技能,因此在培训新员工上要花更大的工夫。员工在培训中,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而且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左右关系和行为准则等很多“软知识”和“软技能”。这种软知识、软技能的一个特点是,只有员工将来继续在本企业就业时,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发挥作用,帮助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2.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

  日本企业里有新的工作需要时,会尽量通过重新培训已有的员工,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需要。

  在日本企业中,外部招聘来的管理人员,无论其能力多强,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熟悉企业内部的制度和体系,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和个人关系,都是很难开展工作的。因此在日本企业中,员工的使用上有“有限入口”和“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特点。就是员工要从基层进入企业,然后在按部就班提拔的过程中熟悉情况,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工作和个人关系,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3.终身就业、弹性工资和合作性劳资关系

  日本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已经就业的员工更换工作的二次劳动力市场,显得很不发达。具体表现为:(1)日本企业里员工就业非常稳定,更换工作者人数很少。(2)市场对更换工作者有相当的歧视。中途更换工作者,工资平均要损失一半左右,至退休时,其收入仍只相当同类员工未更换过工作者的2/3。

  从企业一方来看,在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以后,一般也不愿意员工离开企业,因此,即使是经济不景气时,日本企业也不会轻易解雇工人。这样员工在企业终身就业,其利益就和企业完全拴在一起了。另外,由于员工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及时了解和对企业的依赖,使员工更加愿意也更加容易和企业合作,这样就形成了日本企业中合作性的劳资关系。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独特性及其在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时期的巨大作用,引起了人们对这种管理模式的极大兴趣。日本企业独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出现,固然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如强调合作和团体主义精神。但战败后的经济惨状,迫使日本企业寻求一种灵活的、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要使企业的劳动组织具有灵活性,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必须相应灵活。分工不能太细,规章制度也不能太多,这样才能随时根据生产的需要,把劳动力在不同的部门和工种之间来回调动。灵活大规模生产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在这种生产制度下,普通工人的素质和责任心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保证工人的利益,使工人忠于企业,愿意积极地掌握技术,尽最大的努力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产品的质量,等等。都需要企业为工人提供诸如终身就业的保障等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林泽炎)

[关闭此文章]